开化县提出的“一律通报到人到事”这一举措展开论述,分析了以往“相关部门”这种模糊表述在官方通报中的弊端,以及“到人到事”通报的积极意义。
在官方通报里,“相关部门”是个常见的词汇,很多时候,具体责任人就躲在这个看似“万能”的词背后,从而避开了被追责问责。一直以来,各地都在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部分地区,“相关部门”这种模糊的表述已经不再好用了。
据浙江衢州“开化发布”消息,近期,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今后凡是问题通报,一律通报到人到事,再加分管县领导”。这一说法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律通报到人到事”这种做法,把“相关部门”“有关人员”这些含混不清的说法里的水分挤了出去,让大众看到了直面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关”这个词在字典里的语义非常模糊,而官方通报需要做到准确、规范,所以“相关部门”和“通报”之间存在很强的冲突。不管在什么地方,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联系强弱之分,不存在毫无关联的情况。当“相关部门”频繁出现在问题通报里时,这就成了糊弄大众的手段,让人们觉得通报毫无意义。
“相关部门”之所以成为通报中的常用词,是因为这个词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面对舆论压力时,官方可以借此词进退自如。如今的信息和舆论传播环境要求公共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故时,必须主动发声、及时通报。然而,调查和明确责任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所以“相关部门”就起到了一种“应急”的作用,为后续的调查和处理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相关部门”本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成了大众反感的用词。这是因为部分地方总是用“相关部门”当挡箭牌,通报工作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
没有通报中的“到人到事”,就不可能有问责中的“到人到位”。在很多网友看来,有些地方在通报里隐去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无非就是想在后续的整改和问责中从轻处理,互相照顾。这样一来,“相关部门”自始至终都没有感受到压力,又怎么可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整改呢?这次是“相关”,下次可能还是“相关”。
值得欣慰的是,开化县提出的“到人到事”不只是一个原则性要求,还有配套的细则。例如,“每季度梳理一批反面典型,凡是成为反面典型的,‘一把手’一律到常委会或全县性大会上表态如何整改”。
将“到人到事”和“一把手负责制”相结合,就能倒逼各个部门的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出了问题先找责任人,如果找不到,那么“一把手”就是责任人。
目前,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都很明确,理论上实现通报的“到人到事”并不困难,难的是克服形式主义作风和集体避责的官僚心态。有些部门总是用“相关部门”代替具体指名道姓,这是积习难改,因为平时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只能用模糊的表述敷衍了事。有些部门的事故调查泛泛而谈、目标不明确,也是不想真的问责到底,毕竟都是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害怕被牵连和深挖。
由于在通报上玩“文字游戏”,一些地方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引发了次生舆情,就像“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样,搞得手忙脚乱。这种情况屡屡发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这次开化县委书记提出的“一律通报到人到事”,在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表明这件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到人到事”既然是民意所向,就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文章阐述了开化县“一律通报到人到事”的举措,分析了以往“相关部门”在通报中的弊端,如模糊责任、糊弄公众等,同时也指出“到人到事”不仅有原则还有细则,能倒逼各岗位负责,且这种做法符合民意,应得到更大范围推广。这一举措有助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心态,提升问责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