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角兽企业生态发展展开,特别是聚焦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发展趋势、差异等内容,并且包含对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关于此话题的访谈内容。
在全球独角兽公司的发展版图里,中美两国在新晋独角兽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毕竟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独角兽”这个概念是由美国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的,专门用来描述那些估值达10亿美元以上且尚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在当下全球经济不断变革以及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独角兽企业就像闪耀的明星,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吸引着各界的目光。然而,它们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宏观环境变化。
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独角兽生态到底呈现出哪些重要的发展变化与趋势呢?中国独角兽企业若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又需要关注哪些要素呢?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新生代独角兽全球生态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滕斌圣,近期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的采访,分享了他对这些话题的深刻洞察。
以下是访谈实录的摘要内容:
首先,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全球独角兽生态发展呈现出哪些新趋势?滕斌圣教授指出,全球独角兽生态发展趋势在近两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宏观环境挑战不断加剧。如今,新兴行业以及海外上市的监管变得日益严格,这就导致企业面临的合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市场,众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独角兽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第二方面,市场热点转换迅速。AIGC和大模型的兴起,就像一阵春风,激发了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早期企业的极大热情。新兴赛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像高端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等政策性战略新兴产业也备受瞩目,这些产业为整个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第三方面,独角兽企业自身的特点变得愈发鲜明,其数字化科技含量不断攀升,企业的规模朝着更小、更精的方向发展。
例如,2024年7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就有小朋友和AI下棋机器人“对弈”的场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热度以及独角兽企业在其中的身影。(图片来源: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接着,记者又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全球商业创新的两大引擎,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有何差异呢?滕斌圣教授表示,从全球独角兽公司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目前中美两国的新晋独角兽数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虽然两国所聚焦的领域有所不同,但是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和美国基本上已经能够在同等水平上展开竞争,这一情况非常关键。
从独角兽的产业分布来看,美国在榜的独角兽企业超九成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这其实也是现代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地区极其依赖服务业,在独角兽这种资本参与度极高的赛道里,这样的产业分布符合资本的预期偏好。
而中国在榜的独角兽企业虽然也是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比例达到六成以上,但是第二产业的比例不容忽视,达到了三成以上。这充分展现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综合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组合可能更具竞争力。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美独角兽在行业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些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中平台共享型占比较高,主要集中于消费互联网领域。随着消费互联网逐渐发展成熟,如今中国独角兽更多地分布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产业互联网、新能源、芯片半导体等领域。而美国独角兽企业更多地分布在金融科技、网络工具、软件服务、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偏软的服务应用层面。
最后介绍一下滕斌圣教授,他现任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新生代独角兽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与教学领域集中在战略联盟、竞争战略、创业与创新,以及企业跨国经营等方面。滕斌圣教授在国际著名学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管理学会评论》《组织科学》等顶尖刊物。他的研究成果被众多战略学教材引用,他所著的两本中文专著《企业战略》《从颠覆到重生》也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总结了全球独角兽企业生态发展的相关情况,重点对比了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在产业分布、行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异,还阐述了全球独角兽生态发展的新趋势,如宏观环境挑战加剧、市场热点快速转换、企业特点愈发鲜明等,同时介绍了滕斌圣教授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