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业绩压力下的创新求存之路 医疗器械行业遇冷,真正创新才是破局关键

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乐普医疗、春立医疗利润大幅下滑,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企业由盈转亏,心脉医疗营收和利润增速明显下滑等情况,反映出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压力。同时也提到尽管行业面临诸多坎坷,但有专家认为“黄金十年”并未消失,并且强调在行业困境下,真正的创新是破局之道,还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以及创新需要从产业链多方入手等内容。

近日,众多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业绩预告,这一现象仿佛预示着行业的“寒冬”仍在持续徘徊。从已公布的情况来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像乐普医疗和春立医疗,它们的利润如同遭遇了雪崩般大幅下滑;而在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占据龙头地位的达安基因、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更是出现了由盈转亏的状况。心脉医疗虽然营收和利润仍处于增长态势,可增速却明显放缓,就像一辆原本疾驰的汽车突然降档减速。据同花顺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已经有257家A股上市药械企业披露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其中有121家企业预计将会亏损,亏损总额合计超过300亿元,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庞大且令人担忧的数字。回想起2019年4月23日,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在年报中乐观地表示,如果说2018年之前的10年是国内药品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2018年就开启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黄金十年”。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如今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业绩现状时,不禁要问,2024年还能算是“黄金十年”吗?2025年又能否延续这所谓的“黄金十年”的辉煌,成为第八个年头呢?先看看具体的数据,2024年乐普医疗的扣非净利润在2.35亿元 - 3.5亿元之间,与2023年的11.23亿元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79.08% - 68.84%;春立医疗的扣非净利润为7912.83万元至9912.83万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55亿元至1.75亿元,同比减少60.99%至68.86%。在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的达安基因预计亏损7.4亿 - 9.9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05亿元;金域医学预计归母净亏损3.5亿 - 4.5亿元,上年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为6.4亿元;迪安诊断预计净亏损2.7亿 - 3.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07亿元。心脉医疗预计实现营收11.88亿元至13.06亿元,同比增加0.02%到10.01%,预计净利润为4.925亿元至5.41亿元,同比增加0.01%到9.86%,但这与2023年其营收和利润增速均超过30%的情况相比,确实显得逊色不少。从整体业绩表现来看,国内头部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大多都承受着业绩的压力。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的推迟、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宏观经济带来的挑战以及医疗反腐的持续发力,都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增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而且近期生化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结果陆续公布,糖代谢等生化类检测试剂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了70%,甚至有企业报出了0.03元的全场最低价;化学发光试剂集采则是部分产品申报价格降幅只要高于50%就可拟中选,据行业媒体报道,仍有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80%。同时,医美行业的增速也在放缓,“医美三剑客”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都集体失速,在医美机构面临艰难处境、医美消费疲软、求美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烦恼。这些现象无一不在表明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的艰难处境,这也成为了企业接受市场验证的关键时期。那么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吗?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市科技专家库转化专家王竟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回顾2024年感觉处处是挑战和坎坷,但不能以过去的经验就说2025年会更糟糕,这不是一个合理的判断。”他进一步解释说,哪怕宏观环境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乐观,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各个细分领域可能都会存在很多机会。毕竟临床的刚需、医生的刚需、病人的刚需都是切实存在的,不管是心血管、脑血管、肿瘤,还是眼科、耳鼻喉科,不同的病症依然在困扰着医生和患者,有许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北京普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大千也向记者指出,多方面因素都在给医疗行业带来深远影响,但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人们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医疗必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刚需,属于常青赛道。图湃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EO、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颖奇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产政策依然利好,医疗需求依然存在,出口机遇也很明显,虽然行业面临不少坎坷,但黄金发展期并未消失,现阶段仍然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行业面临重重困境的当下,创新仍然是破局的关键之道,但这个创新必须是“真正的创新”。王颖奇表示,真正的创新意味着产品的隐藏价值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具备“人无我有”的价值,哪怕放在十几个同类产品中,医生也能快速做出选择。在医疗器械行业中,颠覆式创新较少,但是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大幅改进效果的迭代式创新,仍然是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创新主流方向。他还指出:“在当前行业背景下,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如果各企业都去争抢越来越薄的毛利润,竞争就会变得不可持续,最终会走向行业体量的下降和利润的下滑,公司会面临非常大的生存压力。然而能够做到真正创新的企业,即便在高度‘内卷’的行业,也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若企业只是推出同质化产品,一旦行业进入‘内卷’状态,基本上就会生存艰难。”在王大千看来,医疗设备或仪器的创新,不只是从技术来源角度创新,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把其他领域的底层创新运用到医疗器械。但这并非易事,首要的便是要和临床密切结合。王竟菁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看一个医疗器械产品是否属于真正的创新,临床价值是非常关键的评价维度。推动真正的创新,就要和临床医生深入沟通,挖掘临床困难点和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推出创新产品,才能真正服务病人和医生,比如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技术都在快速迭代,但要和临床刚需紧密结合,创新技术才能爆发出应有的力量。王颖奇也表示,只有医生的深度参与,找到临床中的迫切需求和真正痛点,同时科研院所在技术上进行创新研发,最后由企业把两者的想法结合起来,作为创新主体去实施,这种模式才能够做出真正的创新。另外,医疗器械的创新还需要从创新的产业链多方入手。王大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真正的创新要给到科学家足够宽松的氛围和足够宽松的条件,让科学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李文辉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做科研五六年后才发现了乙肝及丁肝病毒的受体,如若在部分其他高校,这么多年没有产出一定的文章或成果,可能就要面临很大的压力。王颖奇也表示,其实不少科研院所都在不断尝试突破自我的创新,而且随着医工交叉越来越普遍,大部分的理工科专家教授对临床的需求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也有动力去做创新。从企业角度来看,虽然在市场中多是企业推出创新产品,但企业自身也会存在一定局限。据王颖奇分析,医疗器械颠覆性创新的最原始的“idea”,更可能来自于高校或者医院,而非企业。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后就会在创新方面缺少自主权,大幅度创新不仅在财务报表上会增加大量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产品供应链体系、图纸、工艺流程、质检标准、生产设备等都要发生大幅变化。很多企业考虑到成本太高,不确定性太强,最终很难在主线产品上进行大胆的颠覆性创新。例如图湃成立国际医工创新中心的初衷,就是希望帮助更多早期的原始创新技术完成转化。对于企业家而言,企业需要医工创新转化的“源头活水”,需要新鲜血液注入,年轻创业者们能够帮助企业保持创新的活跃,不断讨论新技术、新方法、新需求,从而把创新的基因植根在企业里。除了科学家和企业层面,王竟菁表示,颠覆式的创新对整个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产生的频率会比较低,所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在积极关注颠覆性创新的同时,也会关注到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推进的有使用价值的创新,虽然这些创新从资本层面来看无法带来估值成倍数增长的财务回报,但是对提升诊疗水平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是临床应用存在刚需的创新,就都应该得到支持。”“不论是颠覆性创新还是小而美的创新,对医疗行业都有价值,需细分看待。无论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都可以让诊疗水平上一个台阶。”王竟菁强调。

文章首先介绍了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业绩现状,包括多家企业利润下滑或亏损等情况,表明行业面临压力。接着探讨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是否还处于“黄金十年”,有专家认为尽管面临坎坷但“黄金十年”并未消失。最后重点阐述了在行业困境下,真正的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从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创新需要多方参与以及不同类型创新的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800.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