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钢轨打磨二车间高级技师陶建良的事迹。他在铁路系统工作30多年,在钢轨打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作出了贡献,展现了铁路人的匠心与担当。
2月5日零时,沪春联络线上海莘庄站内亮如白昼。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钢轨打磨二车间的高级技师陶建良与同事们,正在莘庄站对道岔打磨车进行仔细检查。他们即将对莘庄站道岔钢轨开展打磨作业,目的是及时消除道岔区钢轨可能存在的病害。
陶建良向记者介绍说,道岔就如同控制列车运行方向的“中枢神经”一般重要。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动荷载的冲击会使道岔区钢轨容易出现像波浪纹、岔尖磨损之类的病害。所以,及时进行打磨修复工作是保证列车平稳运行的关键。
陶建良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说话轻声细语,让人感觉格外亲切。他扎根钢轨打磨领域长达30多年,在京沪、合福、沪苏湖等长三角铁路施工一线,带领团队持续奋战,为铁路的安全畅通默默保驾护航。由于他的工作成绩十分突出,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技能学习方面,陶建良可谓是勤学善思。他的职业生涯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铁路养护方式的变革以及列车大提速进程。他常常说:“守护高铁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必须用心用力做好!”并且一直践行着这句话。
1989年,陶建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铁路系统,从此便与钢轨结缘。当时,铁路养护方式正从人工向机械化转型,他有幸成为第一批大型养路机械操作人员。面对那些高科技的“大家伙”,他内心满是兴奋与好奇,并且立志要掌握它们。
陶建良开始钻研捣固车(一种大型养路机械)附带的大量图纸资料,从最基础的电器、液压、机械元器件符号学起。每到夜晚,他就对着图纸上的元器件符号绘制电器、液压等系统的走向原理图;白天则对照部件到车上找实物,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牢记每一个部件型号。
他回忆道:“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元器件符号,就连做梦都是在看图纸、查资料、做笔记。虽然很辛苦,但当一个个疑问被解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的时候,我就充满了成就感。”通过不懈的钻研学习,他熟练掌握了该车的操作和故障排除方法。
到了2012年,道岔打磨车、铣磨车等设备不断从国外引进并投入使用,陶建良又挑起了技术攻关的重担。
有一次在京沪线道岔打磨时,铣磨车右侧打磨砂轮突然无法调整角度。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打磨后的钢轨轮廓线就不能符合设计要求。当他们打电话向国外厂家技术人员请教时,对方却回复“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导致当日的打磨施工只能被迫取消。
陶建良下定决心:“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由于随车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版,他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每天都泡在车上,对着数以万计用英文标注的零部件和原理图,边翻译边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翻译整理出了中文版的图纸资料和操作说明书,为后续排除打磨车故障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对铁路工作的热爱,陶建良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练就了精湛的技术。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陶建良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
在技术难题攻关方面,随着长三角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养护技术和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期奋战在铁路施工一线的陶建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养护质量,他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有一次,陶建良和材料科同事聊天时得知,用于切削钢轨的进口刀粒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采购手续繁琐、供货周期长,现场还常常因为刀粒供应不及时而影响铣磨车使用。
2022年3月,在一次技能大师工作室研讨会上,陶建良提出:“我们能不能与国内科研机构联系,合作研发生产这种刀粒?”工作室成员蔡嘉也表示赞同:“我觉得可行,使用进口刀粒既费钱又受制于人。如果能自主研发出刀粒,还能节支降耗呢。”
于是,陶建良马上和设备科联系,邀请铁科院专家到现场座谈研讨,并且对刀粒的材料、使用环境和周期进行数据采集,为研发收集第一手资料。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陶建良扎根在京沪、陇海线等施工现场,观察记录刀粒铣磨后的钢轨轮廓数据,以及每公里铣磨作业后刀粒的损坏率等,对比现场数据和实验室数据,不断优化完善刀粒材质和加工工艺,最终成功研制并投入使用。
陶建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台进口铣磨车每年铣磨钢轨100千米为例,需要消耗平面刀粒约6000颗、轨距角刀粒约5000颗,进口刀粒费用总计400万元左右。国产刀粒使用寿命与进口刀粒相当,但采购价格却降低了30%。
2024年2月,上海局集团公司计划对沪宁城际高铁进行钢轨铣磨,以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对无砟高铁进行铣磨作业,其技术标准和作业质量要求都极高。
接到任务后,陶建良压力很大。在没有同类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多次召集工作室和机组人员进行技术探讨和方案研究,为施工做准备。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陶建良组织成立了攻关小组。他们从铣磨车作业速度、刀粒位置、下刀时间、参数设置、故障应急等环节逐一进行技术研判,推演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在作业基地反复模拟演练,最终找到了最优的打磨方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陶建良深知,随着大型养路机械种类的不断增加,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提高铁路养护质量,就必须加强相关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他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做好传帮带工作,他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成作业方法,通过讲座培训和实践指导等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他经常说:“学习不能仅靠书本上的理论,更要到实践中去锻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2022年,在一次京沪线集中检修施工时,陶建良的徒弟蔡嘉负责的打磨车发动机启动后,发电机输出电压显示0伏,无法给电瓶充电。蔡嘉判断是发电机问题,但现场没有发电机可供更换,只能向师傅陶建良求助。
陶建良迅速赶到现场,打开斜挎包,拿出万用表、螺丝刀和图纸,对发电机每个分支节点和电器元件进行电压测量。经测试,他发现故障源自电缆与发电机桩头连接处短路,烧毁电压调节器,造成发电机无充电电压输出。蔡嘉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师傅,你是真牛!”
2023年,在大型养路机械集中年检中,工作室成员姜磊森被传感器调试工作搞得焦头烂额。他提出“能不能研发一种便携式传感器检测仪,在实验台上就能完成传感器调试?”这个想法得到了支持。
在陶建良的帮助和指导下,姜磊森从传感器工作原理入手,通过定方案、建模型、现场试验等环节,研究出了便携式传感器检测仪。该成果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上获得铜牌。
陶建良还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帮助青年职工成长,他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一对一帮带,每名工作室成员与青年职工结成对子,签订师徒合同。通过面对面传授经验、手把手教授技能,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3位高级技师、23位技师、81位高级工。
30多年来,陶建良因自己的选择而热爱铁路工作,因责任而坚守岗位。他始终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钢轨“把脉问诊”,守护着一列列高铁安全运行。
陶建良在铁路系统30多年的工作经历。他在钢轨打磨工作中勤学善思,熟练掌握操作和故障排除技术;在技术攻关方面积极解决难题,如自主研发刀粒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传帮带,发挥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他以匠心和担当在铁路领域作出诸多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