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或投资经理对2025年市场表现与投资机会进行展望,包括权益资产和固收资产的表现预期,同时也提到分析师对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趋势的预判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内容。
春节前后,不少银行理财公司或者投资经理开始对2025年的市场表现以及投资机会进行展望了。在2025年权益资产和固收资产的表现方面,综合众多理财公司的观点来看,权益市场上,很多银行理财公司表现得比较乐观,他们看好当前权益类资产的性价比。比如说招银理财,他们觉得自去年以来,政策从多个维度对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提效,像规范化监管、长期资金支持、考核模式转变等,这些对权益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所以他们在中期维度对权益市场维持看多的观点。兴银理财的投资经理在产品投资报告中也系统性看好A股和H股的权益资产性价比,认为在低估值的情况下,权益资产的波动率有望降低,而且在政策出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良性调整的周期下,股票基本面向上的概率比较大。中邮理财的投资经理虽然觉得国内经济在2025年有望低位企稳,但向上缺乏弹性、企业盈利改善还得进一步观察,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股市表现可能更多依赖政策和流动性。还有贝莱德建信理财、法巴农银理财等多家合资理财公司也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具体板块上,不同机构有不同偏好,但高股息红利资产被多家机构提及,像施罗德交银理财对全年A股市场前景乐观,认为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市场信心会回升,内需消费、高股息红利、科技成长等方向机会大于风险。民生理财的投资经理则表示要积极捕捉结构机会,像红利板块、内需发力方向板块、行业龙头以及成长板块等。然而,与权益市场的乐观态度相比,各理财公司对债券等固收资产的投资观点就谨慎多了,普遍认为2025年债市波动概率会增大。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熊珣表示,2025年债市虽然还有机会,但是基础收益下行会导致回报中枢也下行,而且债市在利率低位时波动可能加大,所以他们倾向于做“固收 +”类型的产品。招银理财也指出,尽管国内货币政策对债市资金面比较友好,但当前债市绝对收益率已经偏低了,再加上稳增长政策的扰动,预计未来一个季度内债市收益率的波动会加大。贝莱德建信理财的王登峰提醒投资者,目前债市收益率已经降到历史低位,虽然短期内还有可能继续走低,但要再压低收益率就很困难了,他觉得债券市场长牛行情虽然吸引人,但在当前位置得谨慎。光大理财的投资经理在2024年四季度投资报告中展望,2025年一季度受缴税、春节等因素影响,资金面会趋于收敛,但降准降息诉求强烈,如果两会公布的经济社会目标和财政政策力度超预期,可能会带来短期波动。在具体债券品种上,不同理财公司也有分析,在利率债方面,施罗德交银理财认为国内低利率环境有助于稳定需求,利率易降难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低位区间波动概率高,法巴农银理财预计债券收益率中长期下行趋势还会延续,幅度取决于货币政策宽松情况和2025年政策效果。在信用债方面,施罗德交银理财表示当前信用债绝对收益低,利差定价对化债等利好体现充分,法巴农银理财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信用债市场预计以震荡为主,难以再现2024年的趋势性压缩行情,基本面也不支持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大幅上升。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较快,根据《中国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2024年理财产品规模增长3.15万亿元,达到29.95万亿元,上半年增幅快,下半年增速放缓。对于2025年理财市场的整体趋势,很多券商分析师发布研报指出,相对于2024年,理财市场可能会面临多重挑战。国盛证券的研报认为,2025年理财市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底层资产债券收益率下降,加上之前配置的高收益资产到期,理财收益率会进一步下行;二是理财规模扩张有压力,甚至可能会有阶段性回撤压力;三是净值波动可能加大,理财净值管理挑战更大;四是资产多元化面临挑战,总量变化有限。中金公司也认为理财面临多重挑战,在渠道端有约束,理财多元化产品布局有阻力,含权产品收缩、同质化竞争加剧,理财渠道多极化还需要时间,理财配置的存款类资产收益下行压力大,理财要重新权衡风险与收益,各类估值平滑机制面临监管整改压力和不确定性。华西证券相对乐观一些,认为2025年理财规模有望继续增长,虽然理财也在降成本,但收益还有竞争力,存款脱媒现象会持续为理财规模扩容提供支撑,不过在规模增长过程中,资产配置可能是个难题,可能会出现极致收益荒。中金公司还分析指出,从历史经验看,理财成功的关键是差异化资产和估值体系,在资产标准化、估值净值化趋势下,如何维持理财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华西证券则认为,未来理财和公募基金的合作可能会更紧密,理财会强化短债基金的流动性管理功能,还会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优势和交易能力拓展投资策略和收益来源。
本文总结了银行理财公司及分析师对2025年市场的展望,权益资产被看好但固收资产面临波动风险增大的情况,同时也阐述了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可能面临理财收益率下行、规模扩张压力、净值波动和资产多元化等多方面挑战,以及不同机构对理财市场发展的看法和理财与公募基金可能的合作趋势等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