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展现春运70年的《春运(1954 - 2024)》这本书。首先提到无论时代如何,中国人过年回家的渴望不变,且春节申遗成功让世界了解中国春运这一人口流动盛况。“春运”自1954年被提出后承载众多难忘记忆,是中国出行史的缩影。2025年1月中华书局推出该书,书中大量照片和文字描述展现了70年春运变迁,能看到几代人回家的模样。书中画面涵盖从早期车站场景、客运站景象、火车站人群、码头车辆滞留,到春运期间战士执勤、医疗队驰援武汉、帮助旅客的班组以及铁路夫妻等,这些画面记录春运变化,展现社会发展变迁、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见证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春运:记录70年春运,找寻回家的初始记忆》
“春运”,这个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人们对于过年回家的那份热切期盼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当春节成功申遗之后,全世界都开始对每年在中国大地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自1954年“春运”首次在媒体上亮相,它就如同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承载了无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弦。毫不夸张地说,“春运”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出行历史长卷,它静静地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一路发展和变革的脚步。
时光来到2025年1月,由中华书局精心推出的《春运(1954 - 2024)》正式问世。这本书犹如一座记忆的宝库,它凭借着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再加上那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叙述,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春运在过去70年间的风云变幻历程。透过这本书,就仿佛能够看到几代人踏上回家之路时最初的模样,那些或激动、或疲惫、或充满期待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
书中所呈现的画面丰富多彩,从早期太原站运转车女车长忙碌的工作场景,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春运氛围;再看无锡汽车客运站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那是无数人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一个缩影;吉林市蛟河火车站拥挤的人群,是春运压力的直观体现;海口市秀英港码头车辆滞留的画面,诉说着春运中的种种状况。还有春运期间执勤战士坚定地维护秩序的画面,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展现;军队医疗队员乘坐高铁专列驰援武汉的瞬间,体现了特殊时期春运中的特殊使命;扶老携幼帮助旅客的优秀班组,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扎根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铁路夫妻,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些画面如同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了春运的巨大变化,勾勒出一幅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回家与出行相互交织的宏大社会图景。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迁的历程,更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春运这个特殊时期里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它们就像是岁月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从1954年到2024年中国社会所历经的沧桑巨变。
文章围绕《春运(1954 - 2024)》这本书展开,阐述了春运自1954年以来的意义以及其承载的回忆。强调这本书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现了70年春运的变迁,书中众多画面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春运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情感,见证了中国社会70年间的巨大变化。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