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美国邮政署(USPS)在不到24小时内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包裹政策的“反转剧”展开,讲述了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供应链的影响、反映出的美国政策制定问题,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密联系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内容。
美国邮政署(USPS)在不到24小时内,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政策“反转剧”。它毫无征兆地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包裹,紧接着又匆忙宣布恢复。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美方宣布对华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并且叫停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此事件迅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邮政署发言人宣称,正在与海关等部门合作,目的是为新的关税构建一个“有效征收机制”,从而“确保包裹投递受到的最小干扰”。这一说法,无疑暴露出美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同时也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彼此交织的深度以及内在的韧性。
虽然暂停接收包裹政策的执行时间很短暂,但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对供应链造成的混乱却是真实且严重的。国际知名快递公司DHL表示,他们正在竭尽全力避免供应链出现中断情况,减少对自身以及消费者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也暂停了跨境商品的退款保证。跨境电商数据公司Hurricane Commerce的联合创始人马丁·帕尔默更是形容当时的情形是“所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还有许多依赖中国进口的美国零售商和制造商,他们面临着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不得不紧急改变采购和销售的策略。这恐怕是美方决策者始料未及的,也算是给他们的一个提醒或者说是教训。
USPS资料图
这一闹剧,彰显出华盛顿政策制定的草率与无序,也反映出中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利益交融的深度。依据美国海关的数据,每天大约有400万个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包裹从中国运往美国。从绝对数字上看,在中美庞大的经贸往来中这或许算不上“重头戏”,但由于这些包裹里大部分是美国老百姓和企业日常所需的物品,像低价的服装、玩具和电子设备,还有螺丝钉、气门芯等制造业工厂需要的生产必需品,所以取消“小额免征”的政策所带来的痛感很容易迅速传递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对民生的直接冲击,或许正是政策紧急刹车背后的关键原因。
必须认识到,美国邮政署政策的“朝令夕改”并非是对错误的根本性纠正,而仅仅是政策执行层面的技术性调整。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对中国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固执。这也是美国贸易政策政治化的一个缩影。美国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正在成为这种病态观念和偏执政策的最大受害者。电商物流平台Easyship指出,消费者可能会因此承受更高的物价,相关企业也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风险。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国际供应链政策高级主管约翰·皮克尔表示,“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5美元的连衣裙”,“我们谈论的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发展并真正推动美国经济”。
中美经贸的紧密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流动上,更体现在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之中。无论是Shein、Temu等中国平台以“小单快反”模式满足美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是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依托中国供应链维持价格竞争力,这都不是偶然出现的情况。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为美国零售业提供了丰富的供给选择;而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也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动力。这是全球分工体系下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中美双方都从中受益。
到货快、价格低,这是跨境电商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全球化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跨境物流平台朝着“72小时全球达”的目标迈进,将广东生产厂家与纽约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3个工作日。这种效率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国际贸易的形态。不管一个国家的政策如何调整,都难以消除跨境电商自身具备的优势,更不可能改变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顺应这一潮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去优化流程,才是各个国家监管者的明智之举。如果一味地构筑贸易壁垒,必然会因为各方的抵制而陷入两难境地,美国邮政署想必已经有所体会了。
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朝着数字贸易升级演变,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有责任携手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美国邮政署的“反转剧”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单边主义的荒诞与局限。中美经贸联系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够切断的,只有合作才能让太平洋两岸的消费者共享贸易红利。
美国邮政署在对华包裹政策上的短时间内反转,反映出美方政策制定的矛盾纠结以及随意混乱。这一事件虽执行时间短但对供应链冲击大,且背后体现美国贸易政策政治化,而中美经贸联系紧密且具有互补性,跨境电商优势明显难以被政策改变,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应携手发展数字贸易,合作才是让双方消费者共享贸易红利的正确途径。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