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独特的地缘优势孕育出众多非遗项目,如漕运船模制作技艺、“刻砖刘”砖雕技艺、七里海芦苇画手工制作技艺等。通过对这些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和事迹描述,展现了天津非遗的独特魅力以及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天津,这座因河而生且兴的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尽享商业繁荣,孕育出特色民俗文化,更有众多非遗瑰宝诞生于此。这些非遗犹如璀璨星辰,见证着海河两岸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迁,彰显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天津,漕运船模制作技艺有着独特的传承脉络。漕运船模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翟俊正,其家族渊源深厚。“我的先祖在明朝时便从宁波来到了天津,在海河边儿扎下根来。我家祖上世代经营漕运生意,见证了天津的历史变迁。”走进他的工作室,整齐排列的几艘木质船模散发着岁月的光泽。翟俊正介绍道:“过去的船和现在大不相同,你看这艘‘邦摇’,就是百年前我的高祖(爷爷的爷爷)按照家中大船样式建造的。”天津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分为南运河、北运河两段,总长170多公里。其中全长71公里的“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天津成为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元代人张翥曾用“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来描绘当时三岔河口千帆云集的壮阔景象。翟俊正还分享了过去漕运的趣事:“堵车都见过,‘堵船’见过没?听我爷爷跟我说,他年轻时,三岔河口可真是船头顶船尾、船帆蹭船帆。”他讲述家族漕运业务的转变,“起初,我家主要是将海上运来的物品转运向内河,使用的便是能应对海与河两种航行的‘登悠’。后来随着生意逐渐向内河转移,我们便开始使用‘海邦摇’,这是一种大型漕运船只。当时我的高祖家中有很多船,我的爷爷就是在这些船上长大的。”翟俊正还展示了爷爷留下的信,信中介绍了家族来历和这门技艺的历史。他九岁开始跟爷爷学习漕运船模制作技艺,“漕船是运河特有的文化符号,我也立志要把这门手艺继承好,不能在我这儿断代了。”如今,他会在工作之余带船模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运河故事,鼓励孩子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他的儿子也受其影响,在他做模型时在旁边跟着做些小手工。每到春暖时,翟俊正会将船模放到河中航行一段,纪念曾经的漕运生活,同时检验自己的手艺。同样在天津,“刻砖刘”砖雕技艺也闪耀着光芒。“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刘季赟(刘挽云)自出生就与砖雕结缘。“小时候其他孩子玩玩具、看小人书,我就捏泥巴、钻研爷爷的古建图纸,所以走‘刻砖刘’的传承之路对我而言是必然的。”她如此说道。大运河贯通南北,便利的航运带来众多能工巧匠,也让许多非凡技艺在天津诞生,“刻砖刘”便是其中之一。刘季赟说:“我们的窑后雕技法就是运河文化的产物,我自己也创作过很多以海河、运河为主题的作品。”比如她雕刻的开桥状态下、全形砖雕镂空的解放桥,虽挑战重重,但成果令人欣慰,得到藏家和观众高度认可。在她的刻刀下,海河地标成为砖上艺术,凝固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连接过去与现在。砖雕曾是建筑里的文化印记,北方传统四合院内遍布砖雕艺术。如今建筑不再需要大量手工砖雕,传承之路变得曲折。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刘季赟将砖雕从房檐搬到案头,让砖雕有了活态转化之路。她一方面将砖雕艺术化,从建筑装饰转型为纯粹的艺术观赏品;另一方面将其与生活相结合,把青砖制成茶盘,将砖雕上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制成拓片开展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培育新一代传承力量,她积极投身“产教融合”,与高校、职业院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和系统化课程,研发相关教学工具,教学成果显著,她对未来传承充满信心。在天津七里海湿地周边,每到金秋时节芦苇泛黄。这里是中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当地的七里海芦苇画手工制作技艺也别具特色。代表性传承人田宝军,会在芦苇花丛间挑选适合做画的芦苇。他说:“适合做苇画的芦苇需要轻薄且韧性极好,易于裁剪、整理、适合熨烫染色,这种芦苇一般我们叫做‘蔫苇’。七里海的优质芦苇与芦苇画最适配,七里海的芦苇比较坚韧,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用它制作出来的画栩栩如生。”当地人民自古用芦苇制作生活用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芦苇画这种艺术形式应运而生。芦苇画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过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而成。田宝军表示,芦苇画制作过程中的“绝活”,一是熨烫烙环节,二是“剪毛”环节。“熨烫时间的长短、力度大小都会影响芦苇画的好坏。像这些栩栩如生的小鸟,都是我们一下一下剪出来的,剪毛时必须要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旁骛。”田宝军说,“静”是制作芦苇画的基本功,也是最难的一项,“要想学会这些门道,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可行不通!”从20年前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田宝军对芦苇画初心未改。他耗时一年半制作的芦苇画作品《兰亭序》见证了他的成长。他认为传承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传承爱国精神,常勉励学生专注于眼前,把一门手艺弄精。他现在正尝试把芦苇与汉简结合,打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让世界更了解天津宁河,了解中国。川流不息的运河,是绵延不止的文化血脉。在祖辈世代生活的河旁,翟俊正等待河开时与孩子放船;刘季赟在工作室寻找文创灵感;田宝军在家中熨烫苇叶。运河与天津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运河两岸的“守艺人”将继续书写文化传承的华章。
天津因河而兴,众多非遗项目诞生于此。文章详细介绍了漕运船模制作技艺、“刻砖刘”砖雕技艺、七里海芦苇画手工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了这些非遗的特色、传承意义以及传承人的努力与创新,体现了运河文化在天津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