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采煤沉陷区,曾经被视为无用之地且环境恶劣,自2020年一个总投资21.4亿元、占地约4.2万亩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项目的建设情况、带来的环境改善、能源效益、产业发展以及对村民生活和地区发展模式的影响等内容。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我们可以看到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伊金霍洛旗素有“中国煤炭大旗”的称号。二十年前,在外界眼中,这里仿佛到处都蕴含着煤炭,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是煤炭的藏身之所。然而,多年的煤炭开采导致出现了沉陷区,这些区域成了“弃儿”,被视作毫无用处的地方。在2020年之前,当地的民众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些采煤沉陷区会和“绿色”“新能源”产生关联。
苏喜明,一位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村民回忆道:“那时候啊,特别是到了秋天和开春的时候,漫天都是黄沙,人一出去,风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但是,转机发生在2020年。总投资达21.4亿元、占地面积约为4.2万亩的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开始动工建设,这使得曾经的“无用之地”开始有了改变的契机。
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薛峰表示:“我们充分利用这片原本不可利用的土地,在上面构建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为我们持续的能源供应做出新的贡献。”
2021年,这个项目竣工,并且在当年就实现了并网发电。每年预计能够产生绿色电能9亿度,这相当于节约标煤34.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1万吨。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累计发电约22亿度。
薛峰还提到:“光伏板搭建好之后,我们在光伏板下面种上了苜蓿和蛋白桑,在远处的生态区,我们还种植了一些经济果林,还有松树呢。在我们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植被的覆盖率仅仅接近19%,而到项目实施完至今,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4%以上。”他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经历:“记得有一位非洲朋友,他问我‘这是你们的采煤沉陷区吗?’我回答‘是的,这下面还在开采煤矿呢。’他非常惊讶地说‘不可能吧,这么好的绿色基地,下面居然是煤矿?’他们都没有想到,我们能够如此大力地建设新能源项目,而且生态修复工作做得这么出色。”
苏喜明也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现在空气明显变好了,就像今天这么冷的天,风沙几乎都没有了。以前风沙那么大的时候,根本就没法站在这里,沙子打在脸上,脸疼得让人站都站不住。”
在煤炭沉陷区的光伏板的保护下,不仅牧草长得翠绿茂盛,还为日后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25年,当地计划打造牧草基地和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从而形成板上绿色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良性发展模式,确保生态治理能够带动采煤沉陷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地采用了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集体入股、农牧民参与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村民和村集体以入股等方式,与光伏项目区构建利益联结,形成“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富一方群众”的良性循环新格局。
薛峰介绍说:“在我们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能够参与到建设期的工作当中,比如初期的土地平整、后期的光伏板搭建,还有后期道路的维护、光伏板的清洗等工作。后续我们还有一个和村集体合作的养牛项目,从草转化为肉,经济效益会逐年提高。”
苏喜明也分享了自己的收益:“企业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投资,我们一天能挣到几百块钱呢。有时候我们包点小工,也能挣钱。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农民都有了很不错的收入水平。”
仅仅用了3年时间,伊金霍洛旗借助光伏板项目,将“地下不可再生的黑色资源”成功转变为“地上可再生的绿色资源”,让“采煤沉陷区”变成了“秀丽风景区”,把“废弃矿山”打造成了“绿水青山”,成为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达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局面。
苏喜明感慨地说:“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但是对于‘绿水青山’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之前并不了解。通过企业给我们进行这样的绿化建设,我们在现实中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现在我们走出去都很高兴、很自信,还想要好好地宣传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前景呢。”
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采煤沉陷区,从曾经的荒废无用、环境恶劣,因一个光伏发电项目而发生巨大转变。项目带来了能源效益、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机遇,通过创新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受益,最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共赢,成为资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