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概念展开,先解释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即推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随后列举众多咏物诗,这些咏物诗从不同角度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诠释,最后还给出了一些关于人生境界等方面的话语。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里,“格物致知”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其中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方面。到了2012年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咏物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下面这些咏物诗很好地诠释了“格物致知”。比如唐代岑参的《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诗人通过对汾桥边柳树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故地的情感,从柳树的形象探究出了背后的情感内涵。再看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从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并且散发暗香这一现象,探究到梅花高洁的品质,这就是一种格物致知。还有元代吴师道的《莲藕花叶图》,“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从莲藕的外在形象深入到其蕴含的“生生无限意”,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现代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通过描写大雪下青松的挺拔姿态,让我们看到了青松高洁的品质,这也是格物致知在诗中的体现。除了这些,文中还列举了众多咏物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事物进行描写和探究,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文章结尾部分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人生的观点,如人生三境界等话语,与前面的咏物诗内容形成一种内容上的补充。
本文先是阐述了“格物致知”的概念,接着用多首咏物诗展示了“格物致知”在诗中的体现,最后补充了一些人生相关的观点,从传统文化内涵到诗词中的体现再到人生观点,内容丰富多样。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