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机器人行业中的具身智能概念展开论述。首先提到机器人行业近期发展势头强劲,具身智能概念自2023年5月被强调后成为热门话题。然后追溯具身智能概念的起源可至图灵时代,阐述其与离身智能的区别,表明具身智能可理解为有身体感知器官类似生物的机器人。接着讲述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历程,其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多次兴起,如今再次火爆得益于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大模型兴起解决了机器人的大脑问题,配套行业技术也趋于成熟。同时也指出尽管目前机器人项目众多且有政策支持,但目前仍存在问题,如行业缺乏通用解法、产业链不够成熟、没有形成通用平台、关键部件成本高、数据获取困难等,最后总结具身智能行业既是风口也是黎明之前,机器人厂商的状态类似世纪初的手机行业,即将迎来多种探索尝试。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前几日,我们还在和大家谈论宇树机器人呢,不少朋友都留言说,当下机器人的发展真的是太厉害了。

在过去,大家心中机器人领域的翘楚唯有波士顿动力,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开始接近它的水平了,甚至比波士顿动力更智能,仿佛智械危机即将来临一般。

不过,说实话,机器人这个行业可不是如今才热门起来的,但最近两年的发展浪潮确实是实打实的迅猛。

自2023年5月黄仁勋强调具身智能(Embodied AI)这个概念之后,它就彻底火了起来,关于具身智能的新闻每天都有好几条,简直成了日常话题。

好吧,看来你们科创圈的迭代速度就是这么快,一天不看新闻就感觉自己要被前沿科技甩在身后了。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说起来,想必很多朋友对机器人并不陌生,可是一提到这段时间铺天盖地出现的具身智能这个新名词,估计都会愣一下。

虽然具身智能是个新名词,但要是说起这个概念的起源,那就得追溯到AI行业的祖师爷图灵那里了。

1950年,在提出图灵测试的那篇经典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结尾提到,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纯粹进行计算的智能体,就像推理大模型、阿尔法狗之类的;另一个方向则是给机器配备各类传感器,让它们能像婴儿一样学习。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用现在的行话来讲,这两个方向就是离身智能 (Disembodiment) 和具身智能,前者相当于大模型这种AI程序,后者就好比终结者T - 800这种拥有身体的智能机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把具身智能理解为机器人。

只不过它不像我们传统印象里那些专门打螺丝、刷车漆、削刀削面的机器人,而是更像人和动物一样,有身体、有感知器官,也有类似大脑的结构,就像生物一样的机器人。

所以人形机器人属于具身智能,机器狗也属于具身智能,甚至汽车也可以算作具身智能,某家破产新势力车厂的第一台车,当时不就号称是汽车机器人嘛。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虽然具身智能涵盖的种类繁多,但其中最被大家看好的还是人形机器人,毕竟它能够直接替代劳动力,还可以24小时替人类工作,简直就是天选打工者。

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也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热门起来的,它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多次成为热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已经开始研究双足步行机构了,但一直发展到现在,才出现了真正有可能进入工厂工作的机器人,比如去年10月波士顿动力的Atlas。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不过说实话,以往的机器人当中也不是没有动作流畅连贯的,像本田公司制造的那个ASIMO机器人,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动作的丝滑程度即便放到现在也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这些以前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按照预先编写好的程序来执行任务的,看起来能跑能跳,但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而这一次机器人行业再次火爆,主要还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的第四次浪潮。自从大模型兴起之后,机器人的大脑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就拿去年接入了ChatGPT的机器人Figure 01来说,大模型能够根据机器人头部摄像头看到的外部情况,自己拾取物品,有自己的想法,这比起以前的机器人简直有了质的飞跃。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另一方面,以前只有少数公司耗费大量精力才能研发出高端机器人,但现在配套行业的技术积累已经足够丰富了,从电机到电控,再到激光雷达、视觉识别等技术都比较成熟。

换句话说,机器人的身体和器官现在都能够制造出来了,所以虽然具身智能这个概念是在黄仁勋提出之后才火出圈的,但实际上这也是大势所趋。

毕竟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往往是协同的,机器学习方面的进步,通常很快就会影响到智能硬件的发展,更何况AI还是一个超级风口呢。

英伟达自己也在开发为机器人准备的大模型。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所以从Figure 01,到马斯克发布会上能调酒的擎天柱,还有国内前几天备受瞩目的宇树机器人,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甚至小米也有自己的机器人项目铁蛋。

先不说这些商业公司,仅仅是我们国内的相关指导政策,到现在就已经出台了几十份。

不仅各地都在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信部还有专门的文件来指导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仅仅看这些发布会的展示和发言,不管是谁可能都会畅想一下未来的科幻生活,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得给大家泼点冷水。

想要把机器人老婆接进家门,可能还需要再等上一段时间。

这并不是说机器人这个概念无法落地,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内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产业链的基础虽然已经具备,但还不够成熟。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一位行业内的相关从业人员告诉我们,在这个赛道上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平台,即“技术路线未收敛”。这个词可能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并不难理解。

举个例子,开发机器人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像电机、域控制器、传感器、激光雷达这些元器件,都能找到相关的供应商。

但是如果没有成熟的平台,像手部、走路、手眼协同之类的关键模块,几乎每个都需要自己开发,而且还要自己去构思任务,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效率非常低下,并且每家公司的开发成本都会增加。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就拿机器人上最关键的灵巧手部件来说,要想完全模拟人类手部的动作,灵巧手至少要有和人手差不多的关节、运动自由度才行。

而人手算上手腕的自由度有27个,灵巧手的每个关节都需要专门的空心杯电机,可是如果单独采购,像Maxon的空心杯电机,便宜的单价都要几千元,还有上万元的;国产的兆威空心杯电机也要2000元左右。

这样一来,仅仅是制作一双手,电机的价格就要好几万。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再加上手部还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要能够感知位置、力度、触摸等信息,这对数据处理也有很高的要求,软硬件都是成本。

但是按照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就这么精巧复杂的一双手,在马斯克的第二代擎天柱的整机成本中也只占到17.3%,要是再算上其他关键部件,成本就更高了。

所以说,厂商要独立开发出整套机器人的成本会非常高,更别说普及给大众了。

第二代擎天柱机器人的灵巧手展示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厂商能够提供这些部件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咨询的业内人士却认为:

同样是高端制造业,但机器人领域还没有出现像汽车行业的博世这种顶级供应商,甚至很多公司都还在“重复制造轮子”。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局势还未确定,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在CES看到,有不少国内企业已经瞄准了这片蓝海,打算大干一场。

比如国内头部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聚创,原本他们在这个领域就有技术布局,现在行业的兴起也给了他们更大的机遇。

不过,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机器人的AI大脑也不是毫无问题。

从长远来看,大模型本身就面临着训练数据的限制,数据量不足会直接影响大模型的训练效果。而对于机器人来说,要让它学会持握、抓取、行进等动作,不但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集,而且数据量需求更多。

去年的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上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训练机器人实际需要的数据集比搞自动驾驶汽车还要大,而且这些数据比汽车驾驶数据更难获取。

具身智能概念火爆,机器人普及为何仍需等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热潮与隐忧

总的来说,具身智能这个行业目前可以说是既是风口,也是黎明前的黑暗。

从某种意义上讲,各个机器人厂商目前的状态有点像世纪初那几年的手机行业:

距离研发出像iPhone那样能够为手机行业定型的革命性产品还有一段时间,但即将迎来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

也就是说,即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万物竞发的繁荣景象。

文章讲述了机器人行业中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及现状。从具身智能概念的起源开始阐述,提到它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浪潮息息相关,大模型解决了机器人的大脑问题且配套技术成熟推动了机器人发展。尽管目前有诸多机器人项目和政策支持,但仍面临行业缺乏通用解法、产业链不成熟、关键部件成本高、数据获取难等问题。不过当前的状况也意味着充满机遇,各厂商类似世纪初手机厂商的状态,即将迎来大量探索尝试。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324.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2月6日 00:38
下一篇 2025年2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