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政部门在2024年的民生工作成果,包括长者饭堂助餐配餐服务、银发经济发展、困难群众救助、儿童关爱活动、慈善事业发展、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民政工作探索等方面,同时也展望了2025年广州民政部门在民生实事方面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民政工作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成果。
回顾2024年,广州民政工作人员积极行动,他们的身影遍布各个角落,无论是涉及老年群体的服务,还是对儿童的关爱;不管是城市低保的提升,还是乡村振兴的推动。从老年群体的“夕阳红”到少年儿童的“小幼苗”,从人们舌尖上的饮食保障到床边的生活照顾,从北部的田间地头到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座城市,在全市范围内编织起一张严密且牢固的民生保障网。
在这一年里,广州的长者饭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全市长者饭堂年助餐配餐服务人次超千万。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老人得到了切实的生活保障。同时,广州城乡低保标准连续15年稳步提升,这体现了广州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的持续努力。在婚俗改革方面,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到期验收获得了高分好评。还有一批“国字号”试点落地广州,广州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中的工作经验,还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被介绍推广。
岭南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早,就像广州民政工作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广州民政部门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积极努力地继续办好一系列民生实事,在各项工作上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将让那些创新试点成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能够知晓的民生暖心事,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来提升民生的温度。
在养老服务方面,广州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1386个长者饭堂、2902个颐康中心(站)覆盖全市街镇、村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础完善助餐配餐服务网络。比如,越秀区洪桥街联合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将长者饭堂打造为全市首个“康养粤菜”进社区推广示范基地;在从化区江埔街凤二村,能够配送的幸福食堂为照顾残障子女的长者减轻了不少生活负担。
那么,如何更好地满足长者对于“享老”的需求呢?这就需要充分激发银发经济产业的活力。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同年8月,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的会场增设“智慧康养设计大赛展区”,展示了首届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涵盖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多个创新领域。到了2024年12月,广州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十条措施,鼓励银发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最高将给予1亿元支持。
现在,广州已经建成银发经济产业园和若干个智慧康养装备体验中心,全市养老企业超1.06万家。可以看到,银发经济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人们关于“享老”的畅想,在未来将会有更多能够落地实现的选择。
科技也在救助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救助变得高效、精准且可及,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天空。
对于越秀区北京街的民政工作者来说,每天查看“穗救易”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要查看是否有新的预警和需求,及时为受助者协调,并跟进帮扶资源对接。从过去的纸质台账,到现在的“穗救易”云端聚合,信息流转速度加快,救助也变得更加及时。在白云区的“云助福·共助空间”,通过“自助求职机”,人们可以扫脸查询、申请心仪的岗位,而且优先服务困境人群,“云助福”共助空间建设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广州还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关爱儿童。一场研学游学活动,也许就能点燃孩子们心中梦想的火苗。广州联动开展“花城有爱暖心惠童”等超500场品牌关爱活动,服务超3万人次。全市未保站打造“护苗联盟”“一平米书桌”等“一站一品牌”项目,开展2300余场活动,覆盖14.38万人次。通过打造示范创建品牌,广州积极推进民政部“牵手+”计划示范基地、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以及全省4个规范化试点创建工作。2024年,广州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设立三个社区“惠童筑梦空间”试点,已经面向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家庭开展亲职教育等服务超5100人次。
2024年,广州市代表队在全省首届儿童主任实务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个人“双一等”的佳绩。这份成绩的取得,既源于全市儿童工作者为未成年人解开心结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将激励全市儿童工作者们继续为全市1.9万余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慈善力量在广州不断涌动,社会组织积极踊跃参与,共同构建起社会力量的“连心桥”。
2024年正值广州市慈善会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广州市慈善会与无数爱心公众、机构携手同行,全市慈善会系统筹集善款超100亿元,受益群众逾1000万人次。
慈善带来的改变就在身边。广州市慈善会持续实施“善暖羊城”民生微实事、“安居计划”居家微改造等慈善项目,“微心愿·善暖万家”总共资助75351个微心愿,受惠超22.6万人次。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广州市慈善会通过“善美乡村资助计划”,面向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征集了16个乡村振兴项目,助力绿美乡村建设。通过“穗善有爱,紧急驰援”慈善项目,捐赠款物超927万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广州民政部门从地名这个“小切口”入手,发挥出“大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他们吸引客流到美丽圩镇打卡,打通乡村物流的“最后一米”,让“土特产”能够销往全国各地,激发“百千万工程”中的“镇”能量。
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一位店主说:“客人多了、店里忙了,收入自然涨了。”当他把店铺的所在地和照片上传到地图软件后,曾经藏在村子深处的大排档变得热闹起来。南沙青蟹、新垦莲藕等带上地名“名片”的农产品,借助一场场助农直播走向了大江南北,农民的收入也因此提高了。
2022年9月,南沙区被确定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2024年,南沙的经验入选“乡村著名行动”全国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广州在总结南沙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2024年摸查地名信息118809条,完成乡村地区街路巷命名更名1130条,居民点命名94个,设置地名标志2631个,制作“一镇一图”24张、“一村一图”590张,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采集地名信息92493条,还编纂了《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辑)》,在织密织牢乡村地名网络的同时,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
在“地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广州民政部门还致力于用银发经济描绘县域发展的新蓝图。
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广州北部,康养产业正在蓄势待发。“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引领区”)的定位之一。2024年8月,在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指导下,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引领区康养产业专场供需对接会,采用“政策宣传+供需对接”的方式促进康养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全方位展示引领区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助力康养项目落地实施。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广州以婚俗改革为切入点,采用兼具传统底蕴和时代新风的方式推进移风易俗。
让选择到广州“北上”养老的长者心动的,不仅仅是更大的居住面积和更实惠的服务价格,广州还进行了更多深入的探索。
2024年3月,全国首个“跨境”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南沙启动,南沙区与香港、澳门养老机构代表签署了粤港澳跨境养老标准合作备忘录。2024年8月,广州市民政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的合作交流和互访,广州民政部门将不断推动广式养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民生发展,持续书写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双向奔赴的民生故事。
当“跨境”养老的故事不断谱写新的篇章时,慈善的温暖也正在拉近人们心与心的距离。
2018年,广州市慈善会举办首届慈善盛典,之后在2019年“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携手合作,共同谋划公益慈善发展,共创慈善事业的未来。2023年,第四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发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协同发展南沙倡议,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合作机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慈善项目联动,充分引导湾区慈善力量聚焦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
对于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组织而言,广州为社会组织搭建起了交流合作的“立交桥”,激发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2024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合作,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公益伙伴学习营”,珠三角九市的社会组织负责人走访港澳多家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及社会企业,并与港澳高校学者和实务专家深入交流,通过学习港澳在养老、儿童、助残、慈善等领域的先进服务理念与模式,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用专业服务续写更多“心心相融”的故事。
广州民政部门在2024年在民生保障的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长者服务、困难群众救助、儿童关爱、慈善事业等,同时积极探索与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的民政工作。2025年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行,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更多的创新试点成为民众可感可知的民生暖心事。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