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东,两位分别来自摩洛哥和巴基斯坦的“洋媳妇”苏米娅和樊紫妍在中国春节期间的生活点滴、文化融入以及新年愿望等,展现了跨文化婚姻中的文化交融与亲情传递。
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是最为盛大的节日,在世界范围内也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自1月30日起,大众日报与大众新闻客户端精心打造了“四海同春中国年”的全媒体报道。这一报道邀请了海外的山东人和山东的外国友人,让他们分享过年时的经历,从而凸显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的独特魅力,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山东故事。
在郓城县程屯镇肖前村,有个有趣的画面。来自摩洛哥的苏米娅,这个美丽的“洋媳妇”,正激动地向丈夫杨自水展示自己包好的饺子呢。大年初三的农家小院里,苏米娅的笑声清脆响亮,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构成了一幅特别温馨的春节画面。这已经是苏米娅在中国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了,她早就深深融入到这红红火火的年味里了。她满脸笑容地说:“我可喜欢跟婆婆一起去赶集,买各种各样的年货了!”她尤其对大集上的韭菜合子情有独钟,从她的眼神里就能看出她对中国年味的那种深深喜爱。
苏米娅自2023年10月嫁到山东之后,就很用心地学习汉语,她努力地掌握包饺子的技巧,甚至还在短视频平台跟着博主学习化妆呢。现在的她,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媳妇,穿着花棉袄,非常和谐地融入到中国的春节氛围当中。
一说起春节的准备,苏米娅就兴奋不已:“郓城羊头可是当地的名吃呀,过年的时候人多,我就蒸了一大锅。家里到处都是年货,那气氛可热烈了。”她还热情洋溢地讲起了春节的习俗:“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特殊的寓意呢,就像饺子里包的硬币,吃到的人可是会有福气的;锅里蒸的花糕,那是象征着步步登高;还有那充满运气比拼的大鲤鱼,代表着年年有余。”
这些日子,苏米娅常常和远在摩洛哥的妈妈视频通话,家庭的温暖画面通过屏幕一一展现。到了晚上,她还会激动地跑到村里的街头,向母亲展示五彩斑斓的花灯和绚烂的烟花。她满怀憧憬地许下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我希望能有一个可爱的宝宝。”
而在郓城县随官屯镇辛庄集村,也有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洋媳妇”樊紫妍,她也在热热闹闹地忙碌着。已经成长为“中国通”的她,新年愿望很特别——拿到驾照,这样她就能带着孩子们出去旅游了。作为家庭里新的一员,樊紫妍在春节的传统习俗里找到了满满的归属感。她很专注地教两个孩子包饺子,那手法相当娴熟,就好像她原本就是这个中国家庭里的一员。
“刚嫁过来的时候,好多事情我都觉得特别陌生,连一个人上街赶集都不敢呢,现在我都能承担家里的年货采购任务了。”她一边开心地回忆着,一边指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年货,继续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我从赵楼集买来了羊肉、猪肉、整鸡、活鱼、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糖果,然后和婆婆一起炸酥肉、蒸花糕、炖羊肉,整个过程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春节浓浓的氛围。”
樊紫妍还分享了她对春节习俗的理解,她对贴春联的讲究已经熟透于心:“春联的贴法可有学问了,要先贴外门,再贴内屋,最后在柜子上贴‘倒福’,这表示福气是从外面慢慢飘进来,最后到达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从她的话语里能明显感受到她对中国文化理解在不断加深。
谈到远在巴基斯坦的妹妹,樊紫妍充满希望地说:“我妹妹正在读大学呢,明年就要毕业了,我希望能在中国给她找到工作,这样我们姐妹俩就能经常见面了,我相信她也会喜欢这里的一切的。”
苏米娅和樊紫妍的春节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跨文化婚姻里浓浓的亲情和文化交融的美好景象。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两位“洋媳妇”不但是中国春节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新年的热情和祝福在她们的话语间流淌开来,虽然她们身在异乡,却把中国春节的温暖和人情味传递到了更远的家乡,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中一抹独特而温暖的色彩。
本文通过讲述两位“洋媳妇”苏米娅和樊紫妍在中国春节期间的故事,包括她们融入中国春节文化、各自的新年愿望以及与家乡的联系等,展现了跨文化婚姻下文化交融的成果,体现了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以及这种文化交融在新时代中国故事中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