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拱北滩村的医疗状况的变化。通过村医田涛与帮扶专家刘雪君的故事,展现出曾经这里医疗资源匮乏、村医难留的状况,以及如今新的医疗面貌,村医们对村民健康的精心守护等情况。
新华社兰州1月30日电,有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发生在山峁峁里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拱北滩村。
大年初一,村医田涛熟练地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这个号码的主人是省中医院的帮扶专家刘雪君。这一年来,只要村里有人遇到急病或者难病,田涛就会习惯性地向刘主任“求救”。刘主任也很负责,除了远程给予指导之外,还会定期到村里坐诊,亲自为乡亲们做针灸、针刀治疗。
东乡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它可是甘肃最后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呢。从省城兰州前往拱北滩村,路途可不近,单程就需要一个半小时,而且一路上的地名大多都是带着“沟”或者“岔”的。
想当年,生病是乡亲们最害怕的事情。那时候的村卫生室又小又破又旧,里面的设备仅仅只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这“老三样”。而且乡村医生特别稀缺,乡村医生的工作状态是“风里来,雨里跑,翻山越岭无人晓”,就算好不容易盼来了年轻的村医,也根本留不住。
但是现在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村卫生室已经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小楼,名字也改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这里面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应有尽有,各种设备也很齐全。通过事业单位项目“乡聘村用”,东乡县新招录了133名乡村医生,90后的田涛就是其中的一员。
田涛告诉记者:“我们这儿骨科病人比较多。”因为村民们农活干得多,腰颈容易出问题,而针灸、推拿就很有效。“现在村里能看病了,乡亲们如果只是头疼脑热、腰酸腿痛的,就不用再跑到外面去了。”
近年来,有不少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的农户陆陆续续地迁入拱北滩村。现在有2名全科医生和4名村医,他们担当起了1万多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64岁的马大娘患有慢性基础病,71岁的牟大爷近期血压也不稳定……田涛随身带着的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健康档案。对于那些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她隔三岔五就会上门去量血压、测血糖,然后把情况通过微信告诉家属。
一过腊月二十,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村了。村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而田涛也变得格外忙碌。
“越是到了年节的时候,就越要嘱咐上了年纪的村民按时吃药。”除夕前一天,田涛还在入户随访,晚上又得抓紧把资料整理完。
屋外偶尔会响起爆竹声,而卫生服务站里依然灯火通明。墙上新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两行金色的大字:情系社区有担当,优质服务责任强。
田涛说:“基层医疗向前迈进一步,群众的健康才能更进一步。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老乡安康。”
本文总结了东乡族自治县拱北滩村的医疗发展变化。从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员难留,到如今新的医疗站建成、人员充足,村医们认真履行职责守护村民健康,展现出积极的乡村医疗发展新貌。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