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我国春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以济南微雕艺术家王天明创作的《金蛇纳福》微雕作品为例,阐述了春节申遗对微雕艺术传承带来的影响,包括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相关法律的支持,还介绍了微雕艺术悠久的历史以及现代工具的升级,最后表达了对非遗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融入生活的期待。
2024年12月,我国春节成功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不知您是否已察觉到这一文化盛事所散发的独特气息了呢?当蛇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济南有一位微雕艺术家,名叫王天明,他精心创作了一件名为《金蛇纳福》的微雕作品。这件微雕作品可是非常独特的,它被雕刻在一块仅有巴掌大小的玉石之上。在这块玉石上,一条金蛇蜿蜒盘旋,而在作品的底部,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福”字可大有讲究,它是由整整100个小“福”字组合而成的。从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微雕技艺是多么的精湛和独特啊。
王天明表示,春节成功申遗这件事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进程中,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的出台,为像微雕艺术这样的传统技艺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稳固、坚实的法律支撑。现在的王天明积极地开展带班工作,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他秉持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努力将微雕这一艺术形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微雕艺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在小小的骨片上就已经出现了刻字的微雕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无论是毛笔还是砚台等物件上,都能发现微雕的踪迹。其中,明代的《核舟记》更是意义非凡,它为后来微雕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微雕所使用的工具也有了进一步的升级。除了传统的工具之外,放大镜和显微镜如今也被广泛应用到微雕创作当中。借助这些工具,艺术家们能够在更加坚硬、更加细小的物件上进行创作,比如玉石、水晶还有瓷器等。
王天明坚定地相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以更加多种多样的形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而成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以及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满怀期待,在这个焕然一新的非遗春节里,去尽情感受那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美妙氛围吧。
本文总结了2024年春节申遗后对微雕艺术传承的影响,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和社会责任感、相关法律支持、微雕艺术的历史以及对非遗融入生活的展望,强调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