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祭祀乱象背后:平台、监管与用户的多重责任 清明网络祭祀乱象丛生,多方责任谁来担?

本文聚焦清明节期间网络祭祀追思相关事件,深入剖析了网络祭祀中存在的给活人建网墓、AI复活逝者、高价虚拟祭品、“香火排行榜”诱导充值等乱象,揭示了这些乱象背后的伦理失序与权益侵害问题,同时提出平台、监管部门和用户应各自采取措施应对。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期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关于祭祀追思的热潮,多个与之相关的事件登上了热搜榜单。其中,“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中,某网络平台由于没有严格审核逝者信息的真实性,导致一名在世女孩的悲惨遭遇。该女孩的照片以及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并且被创建了祭奠纪念馆,这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长达六年之久。

紧接着,各式各样的AI复活事件也进入了大众视野,而这些同样与逝者的个人信息紧密关联。所谓的AI复活,本质上是利用人脸修复、声音克隆、对话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数字技术,拼凑出一个能够与亲人进行互动的虚拟形象。在电商平台上,一个特殊的情感消费市场正悄然形成,商家们打着“复活亲人”的旗号,吸引着众多消费者。

除此之外,网络祭祀平台上还多次被曝光出存在诸多问题。高价虚拟的祭品花样繁多,平台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等行为,让众多网友直呼荒唐。

网络祭奠原本是传统祭扫的数字化延伸,借助新技术,它本可以帮助人们跨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寄托哀思。然而,如今过度的商业化却让这一美好初衷变了味,带来了伦理失序与权益侵害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在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上,用户消费金额越高,逝者的香火值就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种做法将金钱与对先人的缅怀强行联系在一起,把原本庄重肃穆的祭扫活动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闹剧。

在利益的驱使下,平台的一些行为可能涉嫌违反法律规定。例如,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用户充值、销售虚拟高价祭品或捆绑服务等,这些行为可能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的相关规定。

活人却被祭祀,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乌龙事件。在世的人遭遇如此荒谬的事情,根源在于平台审核不严,这直接导致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受到了侵害。

再看看AI复活逝者这一现象,虽然表面上看,它利用新技术似乎轻而易举地帮人实现了与逝去亲人交流的愿望,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其中,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尤为突出,而且围绕这门生意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

目前,在电商平台上输入“AI复活”词条,能够检索出数十条相关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这表明“AI复活”已经从个别案例走向了商业化应用阶段。

甚至有不良商家对已逝公众人物进行AI复活,疑似将原本用于情感疗愈的技术产品,在流量和市场的裹挟之下,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大量个人信息被采集,涉及外貌、声音、经历等多个方面。那么,这些背后的隐私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又归谁所有?一旦平台将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牟利,伦理和法律的边界又在哪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网络祭祀种种乱象背后的隐忧,平台、用户、商家及监管部门都需要采取相关的风险预防措施。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对用户信息的审核力度,建立健全内容管理与投诉处理机制。

针对证据确凿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犯罪成本,排查乱象根源,斩断利益链条。

另外,面对技术生产出的数字虚拟人物,其数据财产权益归属尚未清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盲区。如果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不能及时完善,不少网络祭奠平台受到利益驱动,有意放低门槛、做大生意,那么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追责。

最后,回到用户本身,在进行网络祭祀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理性追思。在提供任何个人信息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并确定使用范围、期限等细节,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本文详细阐述了清明节期间网络祭祀出现的给活人建网墓、AI复活逝者、高价虚拟祭品及“香火排行榜”诱导充值等乱象,指出这些乱象带来了伦理失序和权益侵害问题。强调平台、监管部门和用户应分别履行审核、监管和自我保护责任,同时呼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以整治网络祭祀乱象,守护追思的纯粹性和合法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2075.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