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本文围绕快餐派类产品温度过高的现象展开,先通过网友调侃及美剧“恶搞”引出麦当劳香芋派,接着实地测量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派类内馅温度,分析内馅温度高的原因,最后提醒人们吃烫食的危害。

“这东西里面的馅料温度,跟太阳表面差不多高。”在小红书的一个视频里,有网友如此调侃道。而这位网友所“吐槽”的,正是麦当劳颇受欢迎的香芋派。此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点赞数高达9万之多。在评论区里,不少网友纷纷现身说法,称自己曾被麦当劳的派烫到,那种感觉就如同“在嘴里一口爆岩浆”。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图源:小红书评论截图

其实,不只是网友们对麦当劳的派印象深刻,美剧《泰迪熊》也曾在剧集中对其进行了“恶搞”。剧中,泰迪熊拿出一个在冰箱里存放了两个月的派,按常理来说,这个派早该被冻得冰冷刺骨了。然而,就在对话的间隙,派竟然自己着火了,吓得泰迪熊赶忙大喊着去拿湿毛巾扑火。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图源:美剧《泰迪熊》截图

当然,推出派类产品的并非只有麦当劳一家。肯德基、汉堡王等知名快餐店,也都有各自类似的派类美食。

那么,这些派类产品究竟有多烫?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如此烫手呢?

为了探寻“麦当劳的派们”以及其他快餐品牌派类产品的真实温度,壹读团队展开了一场实地测量行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派的出锅时间存在差异,此次测量结果仅供参考。

团队成员分别前往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三家快餐门店,购买了相应的派类产品,分别是麦当劳的香芋派、肯德基的红豆派和汉堡王的酷黑巧心派。在拿到派的第一时间,便将食品专用温度计插入派的中心位置,对三个派的内馅温度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麦当劳香芋派的内馅温度为64.1°C,肯德基红豆派为68.8°C,汉堡王酷黑巧心派为59.8°C。由此可见,取餐时派类产品的内馅温度普遍较高,平均温度达到了64°C左右。尽管麦当劳的派并非温度最高的,但倘若直接一口咬到馅料,那也绝对是“口腔不能承受之痛”。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派类产品内馅中心温度对比|图源:壹读

随后,团队成员在掰开派的同时,再次测量了内馅的实时温度。此时,距离取餐的平均时间已过去了2分钟。测量结果显示:麦当劳香芋派的内馅温度降至60.3°C,肯德基红豆派降至65.7°C,汉堡王酷黑巧心派降至58.6°C,与初次测温相比,分别下降了3.8°C、3.1°C、1.2°C。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派类产品内馅中心温度对比(掰开后测量)|图源:壹读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派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团队又分别在拿到派的5分钟、10分钟进行了二次温度测量。结果表明,三家的派类产品在经过10分钟后,内馅温度均高于40°C。其中,麦当劳香芋派在取餐时的温度位居第二,但10分钟后它的温度升至第一,达到了48.8°C。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派类产品内馅温度变化折线图|图源:壹读

相关研究指出,成年人的食管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在0 - 40°C之间,最高能承受50 - 60°C的高温。一旦食物温度超过60°C,就会对食管黏膜造成烫伤。按照这一标准,不论是麦当劳的派,还是肯德基、汉堡王的派类产品,即便被掰开后经过了10分钟的降温,其温度依然超过了食管的适宜温度。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派完全晾凉,往往是等待两分钟后,小心翼翼地小咬一口,结果被烫到,接着放回去继续等待几分钟后,再咬一口,又再次被烫到……

那么,派的内馅温度为何会如此之高呢?这其实和派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派主要由派皮和内馅两部分组成。派的馅料经过高温加热后,会形成浓稠的凝胶状态,流动性较弱。再加上派的内部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因此内馅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热传导”,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内馅的最中心部分向内馅的边缘缓慢传热,边缘再向派皮传热。刚出锅时,整个派的内外温差相对较小,传热效率较低,这就使得内馅的温度居高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派皮因为与温度更低的空气接触,温度会逐渐降低。然而,派的内馅依然处于内部的密闭空间里,虽然温度也会有所下降,但远远比不上派皮“凉得快”。

除了内馅难以接触流动的空气外,这还与派皮和馅料的比热容差异有关。所谓比热容,指的是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其储热能力也越强。而物体降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储存的热量释放出去的过程。比热容小的物质就像一个小仓库,储热能力较弱,只储存了少量热量,在降温时能够很快地把热量“清仓”。相比之下,比热容大的物质则如同一个大仓库,储热能力强,存储了更多的热量,热量的“清仓”自然也就更耗时。在日常生活中,固体的比热容通常较小,液体的比热容通常较大。一位物理专业人士告诉壹读,对于食物来说,基本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的比热容差异,来推测不同食物的比热容大小。一般来说,食物的含水量越高,其比热容就越大。对于派而言,与半凝固状的内馅相比,完全呈现固体的派皮比热容更小,所以派皮的储热能力不如内馅。再加上派皮直接和空气接触,而内馅处于密闭空间等原因,比起派皮,内馅要想把储存的热量释放完,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经过同样的时间后,派皮可能已经变得温温的,不再烫手,但内馅却依然烫得让人难以忍受。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判断派的内馅温度究竟如何,往往只能靠猜测,或者咬上一口来一探究竟。而人们又常常会低估内馅的温度,从而导致被烫伤。此外,接触面积也会影响我们对“烫”的感知。像稀饭、汤一类的液态食物,流动性都比较强。当液态食物进入嘴巴时,几乎能完全贴合口腔黏膜,形成更大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更快地把热量传递到接触面。相比之下,嘴巴接触固态食物时,通常只是碰到食物的一个边、一个角,仅通过有限的接触面传热,口腔被“烫”的感知就相对没那么明显了。具体到派,当派被咬开的时候,流心的馅料会一瞬间涌进人们的口腔,将热量迅速传递到口腔黏膜上。而派皮则相对“友善”一些,它与人们的口腔接触面积小,而且我们在咬的时候,牙齿可以先试探一下温度,从而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一口爆“烫”!快餐派类内馅温度惊人,快餐派类高温背后:结构、比热容是关键

图源:参考资料5

壹读曾致电天津市麦当劳某门店,询问派的温度相关情况。对方表示,就目前该门店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发生过人被派烫伤的事件。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趁热吃”有时候并非好事。偶尔被烫到也许只是起个疱,但长期食用烫食可能会导致反复损伤,轻则引发口腔溃疡、食道发炎,重则可能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所以,下次购买派的时候,记得多吹几下,或者放一会儿再吃。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吃不了热派啊!

本文通过网友反馈、实地测量等方式,揭示了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快餐派类产品内馅温度过高的现象,分析了内馅温度高与派的结构、比热容差异以及接触面积有关,提醒人们吃烫食的危害,倡导吃派时应放凉后再食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795.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4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