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战争中的思维方式展开,阐述了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的区别,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静态思维在战争中的危害,强调了动态思维在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对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需激活动态思维的具体措施。
在军事领域,思维方式犹如指引战争走向的明灯,其中动态思维别具一格。所谓动态思维,从名称上理解,它是一种不固定、不遵循常规的思维模式。与静态思维相比,动态思维更强调灵动性、多变性和创新性。静态思维往往着眼于当下的现状,而动态思维则聚焦于事物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形势变化、及时预见潜在危机并有效破解困局的思维形式。
我们所处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战争更是如此。战场上,战局的流转和时空的切换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变化的迅速。当指挥员刚刚看清当前的对抗态势并开始筹划应对之策时,形势可能就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下,指挥员是坚持使用静态思维,还是充分激活动态思维,这往往会对战局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春秋时期的“楚人渡河”故事,就是静态思维在战争中带来严重后果的典型例子。楚军计划渡河偷袭宋国,他们提前测量了河水的深度。然而,之后河水突然大幅上涨。但夜间渡河的楚军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依然按照原来测量的标记渡河。结果,大量兵马陷入慌乱,纷纷落水,最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如果说“楚人渡河”是人与自然打交道时静态思维的体现,那么1942年9月北非阿拉曼战场上英军的行动,则凸显了动态思维的可贵。在实施代号为“轻盈”的反攻战役之前,英军让工兵在灌木稀少的旷野中修筑了几个野战炮兵团阵地,并进行了精心的伪装。德军经过侦察,认定这些是假阵地,便不再关注。然而,在反攻开始时,这些假阵地上突然喷出猛烈的炮火,打得德军措手不及。原来,英军趁德军不注意,已经将假目标换成了真的火炮。
有句话说得好:“任何事都没有它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战争永远与你的心理预期唱反调。”在复杂多变、异常残酷的作战对抗中,如果指挥员以静态思维看待战场的波谲云诡、风云变幻,必然会受到战争的无情惩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多时候,战场胜负的关键就隐藏在局势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常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蕴含着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因素,潜伏着各种难以捉摸的玄机。
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战场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技的巨大威力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战争思维来应对,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试图“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在未来战场上制定的作战方案可能会过时,采用的战法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战争的胜利,看似是行动的胜利,但实际上首先是思维的胜利。面对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我们迫切需要让思维“动”起来,让理念“新”起来。
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更新。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掌握知识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思维的边界和思想的境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更新迭代,才能跟上战争发展的步伐。
另一方面,要加强训练实践。训练实践是检验思维状态、激发思维活力的肥沃土壤。训练的强度越大、难度越高,越能将思维的张力发挥到极致。我们要切实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提高训练的“含智量”和“含新量”,有意识地设置各种危局、僵局和残局,逼迫指挥员开动脑筋、寻找解决办法。因为人的思维往往有偷懒和安于现状的倾向,所以采取措施让思维在战场上保持活跃,洞察敌人的诡道,领先于对手,这将是制胜未来战场的有效策略。
本文通过对比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以“楚人渡河”和阿拉曼战场英军作战的事例,说明静态思维在战争中的弊端和动态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背景下,思维革新的紧迫性,并提出加强知识更新和训练实践来激活动态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战争,掌握战争主动权。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