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围绕清明时节展开,介绍了浙江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包括金华武义畲族的山哈粿制作、湖州南浔的“轧蚕花”习俗以及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草木染团扇”手作体验,展现了清明传统节日浓郁的文化色彩和传承发展。
在这个人间四月,春和景明,万物复苏。清明,作为传统节日,除了有着扫墓祭祖的庄重,以及出游踏青的惬意,全省各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更是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说起清明美食,那“糯叽叽”的清明粿必不可少。在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周处村,每到清明,当地的畲族村民就会制作一种极具特色的美食——山哈粿,这可是畲家人的清明粿。参与其中的有李娇俨、徐坊、张梦月、蓝王燕等村民。
清晨,天刚蒙蒙亮,畲族村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把洗净并挤干水分的鼠曲草细细切碎,放入灶火煮开,接着加入米粉和糯米粉进行混合。然后,经过手工反复地揉捻,一团色泽翠绿的面团就制作完成了。在村里的凉亭中,村民们身着鲜艳的畲族服装,围坐在一起包山哈粿。他们包制时手法十分娴熟,两根手指灵活地在粿子上捏出流畅的花褶,身上佩戴的银饰随着动作叮当作响,仿佛奏响了一曲欢快的民俗之歌。一旁的年轻人也饶有兴趣地跟着学起来,学得有模有样。这颗色泽翠绿的粿子,不仅仅是美食,它承载着村民们对春天的美好期待,更是畲家儿女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村民蓝晓燕介绍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山哈粿,上面捏的花褶,既像畲家独有刺绣的纹路,也像畲家凤凰图腾上的羽毛,寓意着幸福吉祥。”
这抹青翠的滋味,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密码。许多游客循着粿香而来,在体验捏褶包馅的过程中,触摸到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子秋在体验完手制山哈粿后,开心地说:“看到他们都在制粿,我们也很好奇,就一起跟着学做了几个。吃起来有嚼劲,风味清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除了美食,清明时节还有许多别样的民俗活动。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含山脚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蚕农们手持竹篮,头戴蚕花发饰,沿袭着近千年的“轧蚕花”习俗,祈愿蚕桑丰收、五谷丰登。
清明节当天,第二十七届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在善琏镇含山未来合创谷盛大开幕。这场延续了近千年的非遗民俗活动,通过现代美学、青年创业与非遗技艺的多元碰撞,为千年蚕桑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表达。
祈福大典结束后,身着蚕丝华服的蚕花娘娘开始巡游撒蚕花。沿途,传统音乐悠扬,还有精彩的互动表演相伴,仿佛让人们穿越回了蚕桑文化辉煌的时代。在“百人扎蚕花体验区”,游客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耐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蚕花扎制技艺,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00后游客小林将刚刚制作完成的蚕花戴在头上,手托直播杆兴奋地对镜头说:“这才是文化和潮流!姐妹们都来这里‘轧’出美丽。”
清明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民间习俗和美食中,还留在了博物馆里。在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慈福宫内,30多位市民游客围坐在长桌边,正在进行一场“草木染团扇”手作体验。
授课老师吴海芳介绍道:“南宋时期,清明节不仅是缅怀追思的庄重节日,也是踏青郊游、斗茶品茗的春日佳节,团扇是宋人春日出游钟爱的装饰品。”参与者们从清明时令草木中萃取染料,采用萧山过江布非遗技法,在丝绢上染出仙鹤、团花等宋韵纹样。一柄原本素白的团扇,就这样被染出了宋人笔下“烟柳画桥”的诗意景象。
宋代的清明时令和生活雅趣与今人相遇,书写出了传统节日绵延不绝的生机。
本文聚焦清明时节浙江各地的民俗活动,从金华武义畲族的山哈粿制作,体现畲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到湖州南浔的“轧蚕花”习俗,展现非遗民俗的新时代表达;再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草木染团扇”手作体验,让宋代清明文化与现代碰撞。全方位呈现了清明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蓬勃生机。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