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信息封锁的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创建延安电影团。详细介绍了延安电影团创办之初的艰苦条件,成员们为拍摄纪录片所经历的危险,以及在后期面临的诸多困难。还阐述了电影团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的努力,其影像作品对传播我党政策、激励抗日斗志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到抗战胜利后电影团的解散及基因的延续。
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镜头记录着时代的波澜壮阔,用影像传递着革命的力量。他们就是顾致远、黄子石、杨润鑫所代表的延安电影团成员们。
这是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片《南泥湾》画面,画面中展现的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奋斗与希望。
看呐,延安电影团的成员们正在清凉山的岩石上认真地拍摄素材,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时光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当局利用其在宣传媒介上的垄断优势,恶意抹黑丑化我党的形象。他们极力阻挠国内外记者探访根据地,对陕甘宁边区的真实信息进行全面封锁。在这种严峻的舆论环境下,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创建自己的电影队伍。通过电影这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突破国民党的文化封锁,更真实、更有力地宣传抗日。
1938年秋,电影人袁牧之与吴印咸等人带着珍贵的电影器材来到延安。从此,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电影组织机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又称延安电影团)正式成立。从那一刻起,电影团便开启了对延安抗日根据地红色历史的影像记录之旅。
然而,延安电影团在创办之初,面临着极其艰苦的创作环境。全团仅仅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李肃等6名核心成员。他们的办公地点是延安北门外凤凰山北头的几孔土窑洞,设备也仅有“两动三呆”(两台摄影机、三台照相机)。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磨灭电影团成员们的创作热情。在党中央“用影像记录真实中国”的指示下,电影团勇敢地迈出了党的电影事业的第一步,积极筹划拍摄首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为了获取真实的素材,电影团在延安拍摄了大量镜头后,毅然冒着危险穿越敌军封锁,进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拍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的危险。敌军轰炸时,吴印咸不顾自身安危,用身体护住摄影机;李肃在观察战场拍摄环境时,被一枪打穿了帽子;徐肖冰为了拍到真实的敌占区画面,在炮楼里透过枪眼拍摄……深入敌后拍摄充满了危险,但这根本无法动摇电影团成员们的意志和信念。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一次又一次地完成拍摄任务,记录下了许多将士英勇抗战的感人瞬间。
此外,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电影团还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场景。他们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工作的情景,展现了领袖们的风采和智慧;记录了陕甘宁边区军民战斗、生产、生活的场景,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精神;记录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让人们感受到了延安的生机与活力;记录了晋东南、晋西北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民兵和儿童团的斗争,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还记录了白求恩在战地医院救死扶伤的工作场景,展现了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
历时1年多,电影团终于完成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前期拍摄。但当时延安不具备电影制作条件,中央决定派袁牧之与音乐家冼星海前往苏联,完成《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底片全部洗出准备进行剪辑和配音时,苏德战争爆发了。在撤退过程中,《延安与八路军》底片不幸遗失。幸运的是,当年没有带到苏联的部分素材,在后来电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被修复洗印,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军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上,电影团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电影团成员们积极响应“精兵简政”的号召,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小米土豆,开办照相馆为军民服务,用废旧胶片制成纪念章出售。面对胶片告罄、后期制作条件差的艰难局面,电影团充分发挥团队智慧,成功完成了多项拍摄和放映任务。没有洗印设备,他们就用延河水进行冲洗,自己搭建起洗印胶片的暗室;没有录音条件,他们就借用手摇马达、留声机和扩音器在银幕后面配乐解说;拍摄胶片短缺,他们大胆创新,将过期的正片作为底片使用,反复试验、调整曝光,让原本无用的过期胶片发挥出了作用。
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独立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纪录片《南泥湾》。这部影片不仅记录了八路军第359旅挖窑洞、开荒地、修路筑桥、烧炭造纸,将“烂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的伟大壮举,还记录了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经典场景,成为激励几代人的经典画面。
电影团在拍摄记录革命历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青年力量的培养。面对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电影团成员们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摄影实践技术编写了教材,还开设了摄影课程。1942年起,电影团先后开办多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摄影队伍。这些在培训班成长起来的学员们,前赴后继地奔向战场前线,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核心人才。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电影团成员们将摄影器材当作战斗武器,用镜头定格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他们摄制出《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留存了《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像资料,记录了根据地军民生产自救、民主选举、军事训练等历史场景,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活动的照片。这些影像作品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出发,跨越重重封锁,到达国统区、沦陷区乃至海外进行放映,打破了外界对边区的信息隔绝,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了我党的政策和主张,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撑。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电影团的主要成员调往东北解放区工作,电影团也随之解散。80余年过去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仍沿用“工农兵”标识,延安电影团的基因仍在延续。实践证明,艺术不仅是时代的镜像,更是革命的独特力量。
本文详细回顾了延安电影团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历程,他们从创建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多部纪录片的拍摄,还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其影像作品在传播我党政策、激励抗日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电影团最终解散,但它的精神和基因一直延续至今,证明了艺术在革命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