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对一位因腹腔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而生命垂危的70岁臧老伯展开生死救援的过程,展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的高效以及“急诊平台—介入止血—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多位一体救治体系的先进性。
近日,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室内,一场分秒必争的生死救援正在紧张上演。70岁的臧老伯,被紧急送往医院。原来,他头晕并伴有腹痛的症状已经持续超过1个小时了,入院时测量血压,仅为75/45mmHg,情况十分危急,生命已然垂危。
随后进行的CT检查结果显示,臧老伯可能存在脾破裂的情况,而且腹腔内已经有大量的积血。这是一例典型的腹腔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例,要知道,这类病例的死亡率高达70%,病情极为凶险。
臧老伯最初是在当地医院接受初步诊疗的。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他腹腔大量积液积血,病情十分危重,治疗起来也颇为棘手。家属心急如焚,当即要求转院。很快,伴随着120救护车的鸣笛声,臧老伯被送到了上海十院的急诊室。
当看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的臧老伯时,上海十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立刻行动起来。在急诊抢救室,急诊科迅速组织并指挥开展抢救工作。首先为老人开放中心静脉,进行液体复苏,同时为其输注红细胞和血浆,以此来补充血容量。与此同时,还完善了增强CT检查,目的是明确出血部位,从而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为了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案,医院门急诊危重症救治平台马上启动了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在院领导和医务处的关心协调下,放射科、介入治疗团队、普外科专家组、输血科团队、麻醉、重症团队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迅速集结在一起,共同商讨救治方案。
放射科和介入治疗团队对片子进行了详细的阅片分析。他们认为,导致大出血的“祸首”可能并非之前所怀疑的脾脏破裂,或许还合并有腹腔干夹层。这种情况使得介入治疗的风险变得较高。因此,专家们建议优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同时也做好介入治疗的备选方案。
接下来,接力棒交到了外科医生手中。普外科专家组带领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而且长期患有房颤,入院时凝血功能也异常,急诊手术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普外科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畏挑战,制定了“开腹探查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救治方案。
输血科团队也在这场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全力保障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供血需求,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开展。麻醉重症团队则负责维持患者在术中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还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
急诊科、介入科、麻醉科、普外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手术室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迅速完成了手术准备。经过紧张的手术探查,医生们发现老伯腹腔内有大量不凝血,大约有2000毫升。而出血部位并非最初怀疑的脾脏或腹腔干,而是胃大弯网膜弓血管自发性出血。找到了“犯罪”血管后,医生们立即进行病损切除手术,成功为老伯止血。
术后,老伯被转至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的生命支持和脏器功能保护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伯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最终成功脱离生命危险并顺利出院。
此次对臧老伯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平台—介入止血—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多位一体救治体系的先进性。该医院的绿色通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8分钟,多学科联合决策系统能够实现“零时差”会诊,智能预警平台覆盖了98%的急危重症病种。高效的救治流程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这不仅是对医院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对各专业学科团结协作精神的一次彰显。
本文通过讲述上海十院成功救治70岁腹腔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老人臧老伯的案例,展现了医院多学科紧密协作的高效救援过程,以及“急诊平台—介入止血—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多位一体救治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医院在危重症救治方面的高水平和各学科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