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全国多地迎来祭扫高峰,绿色低碳祭扫方式备受欢迎,同时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逐渐成为新的风尚,还介绍了民政部门的便民措施以及各地开展的海葬等生态安葬服务情况。
在传统节日清明节,全国众多地区都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期。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像海葬、树葬这类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
为了让群众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祭扫活动,在清明期间,民政部门可谓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推出了网上预约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前规划祭扫行程;同时还延长了服务时间,让群众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缅怀先人。此外,民政部门还免费赠送鲜花、黄丝带、寄语卡等物品,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为绿色祭扫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此同时,全国1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也纷纷开通了网络祭扫服务,敬献鲜花、用丝带传递祝福、以植树的方式进行纪念等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成为了众多群众的选择。
近日,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的民政部门纷纷启动了今年的海葬服务工作。当船只缓缓到达指定海域后,逝者家属们怀着悲痛而又庄重的心情,将亲人的骨灰与花瓣轻轻撒入大海,以此来送别亲人,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据民政部统计显示,全国海葬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近5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将近20万名逝者长眠于大海,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除了海葬之外,树葬、花坛葬、骨灰格位安葬等多种形式的节地安葬方式也成为了文明的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份出台了对生态安葬的奖补措施,全国生态安葬的比例达到了4%。各地通过在公墓设置生态安葬区,建设海葬纪念设施、生命公园等措施,不断加大生态安葬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本文围绕清明节祭扫情况展开,介绍了绿色低碳祭扫方式受青睐以及节地生态安葬成为新风尚的现象。民政部门采取多项便民措施方便群众祭扫,网络祭扫服务也为文明祭扫提供了新途径。海葬数量逐年上升,多种节地安葬方式推广,多地出台奖补措施并加强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反映出社会在殡葬观念和方式上正朝着绿色、文明的方向转变。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