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构建“15分钟托育服务圈”,解锁育娃新体验,突破“带娃难”,李沧区托育服务绘就“育娃暖”画卷

青岛市李沧区在托育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特色托育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为职工家庭和婴幼儿带来诸多便利和益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托育服务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带娃难”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青岛市李沧区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成功实现了从“带娃难”到“育娃暖”的转变,其秘诀就在于打造了“15分钟托育服务圈”。

3月27日,在李沧区工人文化宫西一楼的阳光禾木托育中心,一幅温馨欢乐的画面呈现在眼前。16个月大的果果正兴高采烈地跟着老师玩《小兔运蔬果》游戏,那咯咯的笑声如同一串欢快的音符,感染了整个教室。这里是青岛市首个依托工人文化宫建设的职工子女托育机构,它不仅仅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更是李沧区探索普惠托育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工会、企业、托育机构三方紧密联动,以每月2500元的普惠价格,为职工家庭提供全日托、早教和亲子课程等丰富多样的服务,将“工会温度”切实转化为“育儿安心”。

近年来,李沧区积极创新,以“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模式破题0至3岁托育服务难题。构建起了工会企业联动、社区托幼融合、医育深度结合的特色体系。目前,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到了324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为4.2个。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家机构入选全国百家爱心用人单位,这一成绩位居全市前列。

“牙细菌最怕认真刷牙的小朋友!”3月22日,在青岛恒星托育中心的社区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正在上演。该中心的老师化身“白雪公主”,为大家带来了“我是小牙医”活动。20组家庭在创意美术、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中,轻松掌握了护齿知识。该机构打造的“幸福教养工程”,更是将托育服务延伸至社区场景。在烹饪区,孩子们可以学习制作果蔬沙拉;感统区则有助于训练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混龄班还能促进孩子的社交发展。

该托育中心主任蔡巧玉介绍说,托育绝不是简单的看护,而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成长支持系统。今年,中心增设的乳儿班配备了恒温冲奶器、尿布台等专业设备,能够满足6至12月龄宝宝的特殊需求。通过走进8个社区开展亲子活动,该机构成功打造了“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300余家庭实现了“楼下入托”的便利。

从全区60家托育机构3240个托位的数据版图,到每千人口4.2个托位的服务密度,李沧区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跑出了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加速度。目前,“15分钟托育服务圈”已初步建成,越来越多的家长切实体验到了“育娃暖”。

在李沧区的托育机构,还有一个贴心的举措。儿童保健专家定期驻点已经成为常态。作为全市首创的“健康副园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托育机构“结对签约”,建立起了从疾病预防到生长发育评估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网络。这一举措让不少家长多了一份安心,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入托后体质明显增强,专业护理让双职工家庭少了后顾之忧。”

从阳光禾木的“园长妈妈”拥抱式照护,到社区医院定期开展的健康评估;从企业园区的共享育儿空间,到手机端实时查看的宝宝成长档案,李沧区用系统思维编织了一张细密的托育网络。这张网络不仅守护着“最柔软的群体”——婴幼儿,更托举起了年轻家庭“敢生愿育”的底气。

然而,托育服务的提质扩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家长从“有人带娃”到“科学育娃”的需求升级,李沧区卫健局托育工作负责人坦言挑战仍在。部分机构存在硬件设施待提升、师资流动性大等问题。不少托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托育教师职业认定模糊、晋升通道狭窄”的困扰。这种人才困境折射出行业痛点,托育服务尚未脱离“高级家政”的认知窠臼,专业人才留不住、教培体系不完善制约着服务品质的提升。

青岛市李沧区积极探索托育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特色体系、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等举措,为婴幼儿和家长带来了诸多福利,让“育娃暖”成为现实。但同时托育服务行业也面临着硬件设施、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家长对科学育娃的需求,推动托育服务行业更好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227.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