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首部孤独症群体纪录电影《特别的你》在深圳举行首映礼展开,讲述了电影聚焦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故事,还介绍了首映活动中的公益内容,以及我国对孤独症群体保障工作的重视,呼吁全社会关注孤独症群体。
在2025年4月2日,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这一天,中国首部孤独症群体纪录电影《特别的你》在深圳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这部影片以独特的光影艺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孤独症群体真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窗户。
“他们不是需要修正的谜题,而是等待破译的星系。”这是对孤独症群体的一种温暖而又深刻的诠释。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荧幕,19岁的王浚力正在熟练地切菜,他那黝黑而结实有力的手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一旁望向他的母亲,眼中却闪动着泪光。对于普通人来说,买菜、做饭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孤独症患者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他们仿佛与这个世界“断联”,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导演翁羽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拍摄电影之前,我走访了500个孤独症家庭。每一个孤独症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在艰难中前行的家庭。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记录下3个平凡家庭在命运重压下的挣扎与坚守。”影片用平实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随时“出逃”的程瑞、不会付款的可可、艰难求职的王浚力。这3个孩子就像万千孤独症儿童命运的缩影,他们或许不理解这个世界,但却能感受爱。
首映当日,多位孤独症家长受邀观影。孤独症患者小睿的母亲唐女士观影后声音哽咽。她回忆起多年来的坚持,感慨地说:“确诊那天,小睿被诊断为孤独症,语言能力几乎为零。如今,在医疗干预与社会支持下,小睿不仅能主动表达情绪,还在爱特乐团担任鼓手。他第一次敲出完整节奏时,我觉得收到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唐女士还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小睿的演出视频,画面中的小睿眼神发亮,与乐队成员默契合奏。更令人惊喜的是,小睿在绘画方面颇具天赋,他的抽象画作用色大胆,线条简洁,极具视觉冲击力,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绘画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唐女士坚定地表示:“如果重来一次,我仍会陪伴孩子努力走上这条‘蜗牛赛道’,就算爬得很慢,光也在前面。”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人群超过1400万,发病率约为0.7% - 1.0%,其中0至14岁的儿童患者约300万左右,且呈上升趋势。这1400万孤独症患者的背后,牵连着近5000万的家庭人口。
翁羽坦言:“如果说疾病如同漫无边际的暗夜,社会的支持和家人的爱就是在黑暗中为孤独症患者燃起的火把。我希望通过影片传递更多希望与力量。”
在首映活动现场,一群特殊的“医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抚慰犬“虎妞”温顺地轻轻摇着尾巴,被家长和孩子团团围住。除了动物医生疗愈环节,活动还设置了孤独症儿童画展,大龄孤独症音乐团体(深圳爱特乐团)表演。同时,以“孤独症家庭支持与希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与未来”为主题的公益圆桌论坛,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到孤独症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自闭症家庭干预、创新疗愈、社会融合等治疗方法。
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科专家谭沫指出:“孤独症治疗最大的挑战性是,不同的孩子发病症状不同,这对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在帮助患者融入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倡导专业机构增加专业能力训练;教育系统应将康复目标融入教学计划,患者成年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技能优势进行定向培养,帮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孤独症群体保障工作。去年7月,七部门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 - 2028年)》,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去年12月,民政部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心关爱,事关儿童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观众陈女士感叹:“原来孤独症孩子的爱,都藏在看不见的褶皱里。”本次公益活动通过“公益 + 艺术”的形式,呼吁全社会了解和接触孤独症群体。同时,基于平安集团与北大医疗集团全面、系统的医疗资源,及公益组织的社会资源,将推动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协作,让更多孤独症患者获得正规的康复训练、科学的心理干预以及有效的社会实践。从政策支持到专业机构行动,从艺术发声到公众参与,更多力量将加入这场“摘星”行动,用理解与爱,让每一颗孤独的“星星”都能找到自己的轨道。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首部孤独症群体纪录电影《特别的你》的首映礼,展现了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与困境,强调了社会支持和家人的爱对他们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活动中的公益举措以及我国对孤独症群体保障工作的重视,呼吁全社会用理解与爱帮助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让他们在温暖中找到自己的归属。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