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2025年具身智能:从基础大模型到市场格局

本文将对2025年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包括技术发展方向、数据问题的突破、市场的变化、成本与价格走势以及可能率先应用的行业领域等方面,通过对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的访谈,深入探讨具身智能在2025年的发展态势。

科技革命如同汹涌浪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席卷而来。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卫星星座、生物医药等众多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些科技成果如同繁星点点,逐渐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在重塑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如今,2025年科技发展的脉络已经开始若隐若现,一系列令人满怀期待的成果有望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变革。《IT时报》特别邀请了九位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大咖,他们凭借着自身专业的视角以及极具前瞻性的眼光,一同探讨2025年的科技新趋势。而所有这些科技发展的曙光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未来:那是一个碳基和硅基共存的奇妙世界。

还记得春晚上的那一幕吗?机器人穿上了充满民俗特色的大花袄,欢快地扭起了秧歌。那红手帕在它们手中转得稳稳当当,比专业的舞者还要出色,瞬间就登上了热搜,惊艳了全世界。

进入2025年,具身智能的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都将进一步拓展。根据普华永道(PwC)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具身智能相关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也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会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并且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就在商业落地即将到来之际,《IT时报》的记者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进行了一场对话,从具身智能技术、市场、场景这三个主要领域来展望具身智能在2025年的发展趋势。

《IT时报》:2025年,具身智能会有哪些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呢?

江磊:在硬件方面,我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将会重新排序。届时,会形成包括具身智能、数据集、实训场等并列的机器人硬件平台,而且具身智能加核心零部件的端侧智能硬件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在智能方面,世界模型和机器人基础大模型将会成为2025年备受瞩目的焦点。其中,用于具身智能的基础大模型1.0版本有望被攻克,时间可能是在六七月份。

此外,英伟达在发布世界模型时提到了一个概念——post - training(后训练),也就是让具身智能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我觉得从2022年ChatGPT发布到2024年AI爆发,以预训练为主的第一幕竞争基本上已经结束了,2025年post - training将会成为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的必争之地。

1月21日,我们和张江集团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浦东张江模力社区正式启用。这个训练场首期能够容纳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随着应用场景的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之间将会实现更好的融合。

《IT时报》:目前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数据面临数量少、质量低等情况,您觉得在2025年数据问题会有哪些突破呢?

江磊:在2025年,我认为数据问题的解决路径会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打造实训场,让机器人能够获取真实场景的数据;第二层级是让操作人员带着便携端的数据采集设备前往工业现场,通过穿戴设备收集数据;第三层级是利用虚拟仿真数据生成训练数据,不过这个生成数据必须是基于物理数据的放大,可以随机注入几个不同的场景,并在参数上进行调整,从而让数据集进一步扩大;第四层级也是我们的下一步计划,基于统一的AI基础设施和资产管理平台来组织人形机器人比赛,通过比赛把参赛各方的数字资产保存下来。

《IT时报》:在市场方面,小米、比亚迪、华为等大厂都在加速布局。您认为2025年具身智能市场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江磊:目前,具身智能市场呈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机器人基础大模型的竞争异常激烈,几乎每家从事人形机器人的企业都宣称要推出自己的机器人大模型。最典型的就是谷歌团队推出的VLA架构(Vision视觉 + Language语言 + Action动作),它能够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交互等具体指令,实现动作的直接输出。尽管人形机器人实际能够达到的效果还存在疑问,但行业内卷的苗头已经显现。

为了避免市场内卷进一步加剧,我认为2025年的开源举措非常重要。从2024年具身智能整个行业来看,由于缺乏开源生态,导致具身智能企业都在激烈地竞争技术体系,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而陷入内卷。开源能够将技术进行体系化的规划,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并且在产业链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另一方面,之前很少有企业关注到人形机器人的“行走大模型”,这可以说是一块尚未被充分重视的“空地”。这里所说的“行走”并非仅仅指双足走路,而是人形机器人在观察世界之后,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沉淀形成知识库,从而判断手腿的运动模态,进而驱动下一步的行动。这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学习和遗忘机制,即学习案例后沉淀为经验,然后将案例遗忘,再用经验来指导行动。

在2025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这一方面,并加速在市场上的布局和发展。英伟达联合斯坦福大学发布的论文就在足式机器人的VLA架构上补充了注释和导航,初步实现了长序列任务的学习和技能沉淀,这已经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IT时报》: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售价已经下降到10万元左右,例如宇树G1定价为9.9万元。您认为2025年会是具身智能成本和价格下降的关键之年吗?

江磊:我认为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界限可能还会维持在20万元左右,这也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一个门槛极限。也许有人觉得低价是占领市场的法宝,但是如果只是单纯追求低价,而不能通过生态力量回馈企业,就会导致低价内卷,使整个行业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产品除了硬件投入之外,背后还存在着巨大的软件成本。现在我们看到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能跑能跳,但是要像人类一样在环境中进行交互,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要想让具身智能产品既实用又实惠,还需要具身智能产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发展。

《IT时报》:2024年,已经有部分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您认为2025年,具身智能还有可能率先在哪些行业或者领域得到应用呢?

江磊:科技发展要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根据2025年国家规划,养老服务将会成为下一阶段更为受重视的场景,所以我们在今年也会加快对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布局。在工业领域,像核电、消防等对人类来说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景也需要提前布局。

具身智能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我建议人们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两类企业:一类是短期内能够实现落地的机器人企业,另一类是致力于未来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短期能够落地的具身智能可以是宠物陪伴式机器人,它们能够进行情感交互,也能够快速实现商业推广,通过陪伴经济获得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促进数据收集,再利用这些数据反哺给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从而使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实现闭环的终极目标。

2025年具身智能在技术、数据、市场、成本和应用等多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技术上,硬件和智能方面都有新趋势,如基础大模型可能在年中攻克;数据问题将从四个层级解决;市场方面开源可避免内卷且“行走大模型”会被更多关注;价格界限可能维持在20万左右且需产业规模化;应用上养老服务和工业危险场景会加快布局,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具身智能发展中有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10.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1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