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后开启北京中轴线之旅,在永定门、天坛和钟鼓楼旁奏响西方古典音乐,打破舞台与文化界限,还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大师课,后续还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近日,来自维也纳的交响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为首都的观众们精心呈现了两场交响盛宴,将古典音乐的优雅与浪漫完美融合,让观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在3月31日,结束了前两场精彩演出后,乐团便开启了一段别具意义的为期两天的北京中轴线探索之旅。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它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宛如一条巨龙贯穿北京城。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建筑群的空间纽带,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绵延赓续的精神标识。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重要时刻,维也纳交响乐团踏上了这条贯穿古都的“文化脊梁”。乐团成员们以脚步去丈量城市的脉络,亲身感受着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与雄伟气魄。他们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边界,在中轴线的三大地标性建筑——永定门、天坛和钟鼓楼旁奏响了西方古典音乐,以“行走的交响乐”这种崭新的形式,穿透了文化的壁垒,搭建起了一座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桥梁。
在永定门的南广场和城楼上,乐手们用精湛的技艺演奏了丹尼尔·穆克《创意曲》第7号、乔治·格什温《夏日时光》、托马斯·胡贝尔《三重奏一号》等经典作品。那悠扬的乐声在古老的建筑旁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中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这张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精彩瞬间。(国家大剧院供图)
当日傍晚时分,乐团成员来到了天坛。当祈年殿亮起璀璨的灯光,仿佛为这场音乐盛宴增添了神圣的氛围。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奏响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以此来纪念这位音乐天才的200周年诞辰。与此同时,代表着中国悠久礼乐文化的神乐署也带来了一首典雅肃穆的《朝天子》。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天坛的上空交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之后,维也纳交响乐团与神乐署携手合奏了一曲中国民歌《茉莉花》,那熟悉的旋律在古老的天坛中飘扬,让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
4月1日下午,当暮色渐渐降临,乐手们漫步在热闹的钟鼓楼广场。他们观赏了震撼人心的击鼓表演,感受着那激昂的鼓声所带来的力量。在鼓楼二层的二十五面更鼓前,乐手们开始演绎三重奏。铜管乐音穿透历史的云烟,与萦绕不绝的鼓声相映成趣,仿佛让人们穿越时空,领略到了中西方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碰撞与交融。
据了解,除了在中轴线地标建筑旁的演奏活动,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首席和指挥还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大师课。下午,乐团首席携弦乐组、铜管组各专业首席艺术家分别在不同教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们传授演奏技巧,并进行近距离的互动指导。学生们积极提问,乐手们耐心解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晚上,乐团指挥彼得·波佩尔卡在国音堂音乐厅指挥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排练演奏《图画展览会》,并为学院指挥系的学生们进行现场指导。来自国际大团名家的经验传授,为中国青年音乐学子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启迪与艺术滋养,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一流的音乐理念和演奏技巧。
值得期待的是,4月2日至4日,维也纳交响乐团还将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一连三场的精彩演出。相信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乐团将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音乐惊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
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后开启北京中轴线之旅,在永定门、天坛、钟鼓楼等地以“行走的交响乐”形式演奏,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同时乐团成员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大师课,为青年学子提供指导。后续乐团还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持续传递音乐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