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中部发生地震后,中国驻缅甸使馆启用了基于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团队仅用七小时开发而成,已有700余人持续使用。同时介绍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性质和任务,体现了语言文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在缅甸中部地区发生地震之后,中国驻缅甸使馆传来消息,前方救援工作正在使用一套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是基于DeepSeek技术构建的。
据深入了解,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行动,紧急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他们争分夺秒,仅仅花费了七个小时的时间,就利用DeepSeek技术成功开发出了这套中缅英互译系统。截至目前,在缅甸已经有700多名相关人员在持续使用这个平台,为地震救援及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
这里不得不提到“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它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急管理部等多个部委的指导下成立的公益联盟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以及国家其他重要工作领域中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提供全面而多样化的语言服务。这些服务涵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以及外国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中国通过先进的语言技术为国际救援工作提供支持,充分展现了语言文字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在灾难面前,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而是连接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危机的桥梁。
本文围绕缅甸地震后中国开发中缅英互译系统展开,介绍了系统开发的情况、“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相关信息,体现了中国在国际救援中的积极作为,以及语言文字在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