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仲春时节的防沙治沙工作。记者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展示当地干部群众在风沙中植树的场景,介绍了阿瓦提县的植树防沙经验和经济林规划,还报道了且末县、若羌县等地的治沙进展及创新模式,以及新疆多地发展沙产业的探索。
仲春之际,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呈现出一番独特的景象。绿洲区域里,麦田已然返青,杏花也竞相绽放,展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此时也是一年中多风的时节。就在这风沙弥漫的日子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北部前沿的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当地的干部群众们不畏风沙,毅然决然地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展植树防沙工作。总台记者苏蒙此刻就位于一处深入沙漠中的治沙点,让我们一起来连线苏蒙,了解那里的情况。
总台记者苏蒙:大家通过实时画面可以看到,我现在正身处一片茫茫沙海之中。放眼望去,远处天地交界处并非蓝天白云,而是被一层黄色的风沙所笼罩。这两天,新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逐渐进入一年中多风的季节。大风呼啸而过,将沙漠中细碎的沙粒吹拂到空中。等到风力减弱的时候,这些沙粒又会纷纷扬扬地重新散落在地面上。这,正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千百万年来不断随风移动的真实写照。
在沙漠中植树,铺设滴灌管道是关键的第二步。阿瓦提县所在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区域,是我国气候最为干燥的地区之一。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可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铺设滴灌管道能够高效利用和保障水源,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尽管有了水源的高效利用和保障,但要在沙漠里种活树依然困难重重。经过多年的不断试验和总结,阿瓦提县摸索出了“树种交叉种植 全树龄维护”的宝贵经验。
走进这片治沙区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沙枣树苗全部被套上了一层绿色的“防护衣”。这是因为沙漠中的野兔等一些食草动物最喜欢啃食沙枣树苗。而梭梭树因为枝条里含盐碱较多,就不用特别保护。另外,沙枣树未来长大以后可以产出沙枣,每公斤沙枣可以卖到60元左右。等这片防风林种植成活后,不仅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会实现长期的经济产出,继而让防风林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新疆今年将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植树造林任务120万亩,其中,四成将种植经济林木,旨在让防风林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新疆计划完成沙漠治理面积780万亩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植树造绿,着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今年,新疆计划完成沙漠治理面积为780万亩,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锁住的“边”不被风沙突破,并且将这条边织密织厚,从“锁边”向“扩边”发展,让生态治理成果长久可持续。那么现在各地的进展如何呢?
在且末县的防风治沙工作站,干部群众们正忙碌地将树苗依次植入刚挖好的树坑。
巴州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 阿巴斯·艾萨:通过28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治沙站的防沙治沙面积已经达到了12.9万亩。我们顺着车尔臣河,形成了从北到南25公里长度,1到7公里宽度的一个绿色屏障。通过防沙治沙工作,我们县域的小气候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若羌县,当地联合新疆林科院共同探索出了“间隔治沙”的创新模式。他们将草方格地表固沙与高立式沙障挡风阻沙打包施工,使得挡风固沙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若羌县治沙专班干部 买合木提江:我们首次采用了“间隔治沙”这项创新治理模式,治理面积达到了7.8万亩。在同等治沙效果上,可降低40%的成本。
除了因地制宜地完善治沙模式,新疆多地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发展沙产业,让沙患变沙利、黄沙变黄金。通过政府的引导,群众可以参与防沙治沙工作,从而增加收入。同时,在沙漠中种植玫瑰、红柳和梭梭等经济作物,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新疆在仲春时节开展的防沙治沙工作。阿瓦提县在沙漠腹地植树,摸索出有效经验并规划种植经济林;且末县和若羌县分别在防沙治沙面积和治沙模式上取得进展;新疆多地还探索沙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朝着沙漠治理“扩边”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