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举行的“此木生言——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艺术对话展”,展览集结了两岸顶尖陶艺家的近百件作品,展示了云南建水紫陶和中国台湾淡水柴烧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色,同时这也是“云艺入沪”系列艺术计划2025年首展,具有文化迁徙实验的意义。
在上海,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对话悄然拉开了帷幕。来自云南建水那独特的红土,与中国台湾淡水细腻的陶泥,在熊熊窑火中实现了奇妙的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仅是泥土的相遇,更是一次跨越了地理空间和丰富文化维度的深度对话。从即日起至6月30日,“此木生言——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艺术对话展”在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盛大举行。
此次展览精心集结了两岸顶尖陶艺家的近百件作品,其中包括田彦廷、孔明、潘娟等知名陶艺家的佳作。这些艺术家们以泥土作为沟通的媒介,以火痕作为独特的语言,共同书写着中华传统造物文明在当代的华彩诗篇。
在中国台湾柴烧艺术领域,田彦廷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尤其擅长柴烧及漂流木灰釉系列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巧妙地运用最纯粹的自然元素,将陶与火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够把大地的精华都汇聚在自己的作品之上,让每一件作品都交织出如大自然般丰富多彩且变化万千的景象,真正做到了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在云南建水紫陶的创作方面,孔明教授与潘娟大师可谓是深耕多年。他们传承了建水紫陶千年“阴刻阳填”的绝技,坚持用最自然朴素的陶艺手段来表达泥土的独特语言和视觉感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要历经七十二道精细工序,才能将文人书画永固于泥坯之上。在那些朱砂红胎上嵌刻的彝文符号以及茶马古道的记忆,成为了滇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觉密码。
在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比。田彦廷的柴烧器皿,那灰釉仿佛凝结了阳明山的云雾和淡水河的波光;而潘娟的紫陶作品,则以最原始自然的方式折射出红河岸边千年制陶的心跳。建水紫陶的典雅工笔风格与淡水柴烧的侘寂写意风格,就如同中国艺术中“致广大”与“尽精微”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双重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作为“云艺入沪”系列艺术计划的2025年首展,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技艺的展示。它更像是一场文化迁徙的大胆实验,以“此木生言”为题,寓意着木生火、火塑陶的自然循环过程,同时也暗合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深厚精神脉络。
本文介绍了“此木生言——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艺术对话展”,该展览在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举行,展出了两岸顶尖陶艺家的作品。展览展示了建水紫陶和淡水柴烧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与交融,作为“云艺入沪”系列艺术计划2025年首展,还具有文化探索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