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字文化:造字含义与古代榨具的多样魅力,“榨”字背后:古代榨具的奥秘大揭秘

本文深入解读了“榨”字的造字本义、发展演变,还详细介绍了古代榨具的主要类型和各个机构,并列举了相关古文释义。

“榨”字文化:造字含义与古代榨具的多样魅力,“榨”字背后:古代榨具的奥秘大揭秘

说文解字:“榨”字的独特内涵

“榨”,读音为“zhà”,它是一个形声字。在动作义方面,它与“搾”相同。从字形结构来看,“榨”字左边是“木”,右边是“窄”。“木”这个部首往往与木本植物或者木制品相关联。而“窄”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含义,它原本表示从事洞穴劳作,在此处则引用了“挤压”这一引申义。“榨”字目前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广雅》,其造字本义指的是具有挤压功能的木制器物。

“榨”与“搾”的历史演变

“搾”字通常会表达“用手挤压”的意思,而“榨”字指“具有挤压功能的木制器物”,也就是“木制榨具”。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搾”字的使用率远远比不上“榨”字,它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去身影,“榨”字便顺势继承了“搾”字的动作义“挤压”。

扩展阅读:古代榨具的丰富类型

古代的榨具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木榨: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榨具,全部由木材制作而成,又可细分为大木榨和小木榨。大木榨一般是由四根巨木垒叠起来,形成一个弧形的榨膛,这种结构适合用于榨取大量的油料。而小木榨则是由一根圆木制成,通过人力或者畜力来操作,比较适合小规模的榨油作业。

楔式榨:这种榨具由木楔、抵板、撞击榨棍等部分共同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木楔挤压油饼,从而榨取出油液。在桂北农村等地区,楔式榨曾经被广泛使用。

压榨法:除了木榨之外,还有其他的压榨方法。例如,用两个锅煮取的方法,在某些地区,这种方法被用于制作芝麻油和蓖麻油。

水榨:这是一种利用水流驱动的榨具,像水车或者水力驱动的榨机都属于水榨的范畴。在古代,水榨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古代榨具的主要机构

“榨”字文化:造字含义与古代榨具的多样魅力,“榨”字背后:古代榨具的奥秘大揭秘

古代榨具主要由以下几个重要机构构成:

榨床:它是榨具的底座,通常由木材制成,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或者圆形。榨床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整个榨具,保证榨压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主体是由巨木制成的卧式长槽,一般由四根周长需要两人合抱的硬木(例如樟木、檀木)拼合而成,中间凿空形成弧形的榨膛,用于放置油饼。榨床的底部嵌有厚板作为底盘,并且开凿了油槽和出油孔,油液通过平槽流入承藉器。原木的中心还凿出了长槽(长三尺、宽六寸),专门用于填装油饼。

榨楔(或称撞杆):它是用于挤压油料的关键部件,通常由坚硬的木材(像枣木)制成,形状为圆柱形或者梯形。其作用是通过撞击油槽内的油料,使油料释放出油液。

油槽:这是放置油料的凹槽,一般位于榨床的中心位置。油槽的大小和形状会根据榨具的类型有所不同,但通常需要足够深,以容纳油料并且确保油液能够顺利流出。

铁箍:它的作用是固定榨楔,防止榨楔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或者断裂。铁箍通常焊接在榨床的边缘,保证榨楔能够稳定地进行挤压操作。

压杆:它是操作榨具的重要部件,通常由较粗的木棍制成。操作者通过拉动或者推动压杆,让榨楔对油料进行挤压。大木榨采用的是长约4米的圆木(如柏木),端部包有铁箍,通过绳索悬吊起来,横向撞击楔子。

出油孔和流槽:出油孔是油液流出的通道,一般设置在油槽的底部或者侧面。流槽则是引导油液流向容器的装置,确保油液能够顺畅地流出。

其他辅助部件:包括抵板、撞杆、石块等,这些部件在不同类型的榨具中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榨具会使用石块来辅助挤压油料,而有些则使用抵板来固定油槽。

古文释义中的“榨”

在古代文献中,“榨”也有不同的释义。【广韵】中记载“榨”为打油具也。【唐韻】中提到“側嫁切,音詐。打油具也。出《證俗文》”。此外,【類篇】中记载“榨”还有酒盝的意思。【集韻】中则记载“側賣切,音債。義同”。

本文围绕“榨”字展开,先是解释了其造字本义和与“搾”字的演变关系,接着介绍了古代榨具的多种类型和主要机构,最后列举了相关古文释义,让我们对“榨”字及其背后的古代榨具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672.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