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山东春耕一线,通过展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育种创新以及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成果,揭示山东农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为农业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再蓄新动能,农产品更是享誉世界的情况。
在齐鲁大地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放眼望去,高标准农田的边界不断延展,高端智能的育种成果如同璀璨繁星般推陈出新,满载着“山东好品”的集装箱跨越海洋,驶向远方。正所谓“人勤地不懒,创新向未来”,记者深入山东春耕一线,无论是广袤的平原、起伏的山丘,还是辽阔的蓝色大海,从空中盘旋的无人机,到繁忙有序的实验室,再到机器轰鸣的企业,处处都能感受到“春耕”为山东这个农业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新动能。
高标准农田里的“产量引擎”
在菏泽市郓城县黄河滩区的张鲁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张鲁集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魏畅站在田间,满怀信心地介绍道,该项目覆盖了25个村庄,涉及4.5万亩耕地,这将为3万多名农民创造更为优越的耕作条件。
而在郓城县张营街道后彭庄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内,4台节水喷灌机与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正默契协同作业。只见它们有条不紊地将水分和肥料均匀地撒进翠绿的麦田。负责这10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于东进满脸笑意地说:“现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一机在手,天上地下齐开工,10天就能轻松完成灌溉和施肥工作。而且,有了它们的助力,亩产量至少能增加100斤。”
3月1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一处蔬菜种植基地,农民仔细查看滴灌设备精准“补水”情况。(新华社发 张春雷 摄)
创新的力量在山东农业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山东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不仅如此,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自然海域规模化产出三文鱼,“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更是打破了国外品种的长期垄断。
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山东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核心支撑。山东凭借着仅占全国6%的耕地、1%的淡水资源,却贡献了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向设施农业、畜牧业、盐碱地、大海全面要“粮”。
全产业链条里的“增收密码”
走进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海藻科技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一棵普通的海藻经过层层提取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凉粉、功能饮品、化妆品等多种产品。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表示,延长产业链条,将海藻“吃干榨净”,是企业实现效益倍增、价值跃升的关键所在。
得益于产业化的深耕发展,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24年更是增长至1.28万亿元,继续在全国领跑。
3月12日,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在山东长岛海域养殖区内进行生产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在山东各地,不同形式的“春耕”都呈现出盎然生机。乐陵杨安镇将辣椒、胡椒、小茴香等常见香辛料,加工成炖鸡炖肉料、酱料包、火锅底料等1200余种产品;金乡县则把小小大蒜开发成蒜蓉扇贝、黑蒜酸奶等数十种产品。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于永德指出:“各地有特色,产业有支撑,链条有项目,增值有后劲。”山东编制了枣庄石榴、黄河故道桑黄、乳山牡蛎等26个特色产业规划,打造了沿黄肉牛等8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搭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每年拿出至少2亿元支持产业项目40个以上。
在春日的烟台港,一艘载有红酒蓝莓鹅肝的货船即将扬帆起航。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君兴奋地告诉记者,公司近期新上了鹅肝罐头、酱卤鹅肝等高端产品出口生产线,并且已经与港澳等地企业签约。“小灰鹅”正走进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产值增长了27.11%。
一夜东风起,齐鲁遍地春。山东众多农产品早已声名远扬,享誉世界。三文鱼、法式鹅肝、冻干果蔬等新特产成功抢占国际高端市场,青岛泡菜更是占据了韩国市场的“半壁江山”。“鲁字号”优质农产品漂洋过海,山东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
本文通过对山东春耕一线的深入报道,展示了山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育种创新和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高标准农田提升了产量,育种技术突破践行了大食物观,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增收,众多农产品走向世界,彰显了山东农业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