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一棵乡间“孤独的树”出圈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讲述了因游客无序打卡践踏庄稼,农户无奈砍树枝,当地暂时保留树并进行协商的情况。同时列举了其他无序打卡毁物“伤”人的事例,分析了无序打卡盛行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部门、社交平台和网友应采取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那广袤无垠的田野之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独自伫立在天地之间,仿佛是大自然派来的孤独使者。
最近一段时间,这棵原本毫不起眼的乡间树木,如同夜空中突然划过的一颗璀璨流星,在网络世界里迅速出圈。网友们被它那独特的孤独姿态所吸引,亲切地为它冠上了“孤独的树”这一浪漫的称号。
社交平台上,这棵树的所在地也被纷纷标记为“出片胜地”,一时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然而,当一些人在树下摆出各种姿势,开心地拍摄着美美的照片时,农户们却犯了愁。由于游客们大量涌入,肆意践踏庄稼,原本生机勃勃的农田变得一片狼藉。无奈之下,有农户只好砍掉了这棵网红树的树枝。
好在当地相关部门及时做出了回应,明确表示这棵树已暂时保留,并且相关的协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谁能想到,一棵普通的树竟然莫名陷入了这场“生死风波”。如此无厘头的剧情,追根溯源,正是无序打卡行为所造成的“杰作”。
在农户们的眼中,庄稼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是维持生计的根本,远比拍出几张美照重要得多。可对于一些打卡者来说,情况却截然相反。只要能够拍出好看的照片,博得他人的点赞,甚至实现流量变现,他们觉得糟蹋一片庄稼苗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透着浓浓的自私,更反映出打卡思维的荒诞至极。
事实上,无序打卡毁物“伤”人的事情并非这一例。此前,“菜馍奶奶”“糖水爷爷”等就被大量游客和主播疯狂围堵,吓得他们不敢出摊。后来又有众人竞相打卡“胡同里的网红树”“闹市里的粉色蝴蝶结”,打卡过程中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
社交媒体的发展,确实让很多草根人物和野生景点有了被发现的机会。前些年,这种关注大多还集中在线上,网友们最多也就是点个赞、转发一下。但如今,打卡风盛行,“万物皆可直播”,线上的热闹和纷扰正越来越多地被带到了线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网友喜欢凑热闹、爱跟风的心态在作祟;另一方面,直播打赏、广告分成以及算法推荐等机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众网络博主自然是谁红就拍谁,哪里火就“种草”哪里,不断挑逗着不明所以的网友跟风前往。
更令人无奈的是,在“网红”叙事的影响下,公共规则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人们的边界感也变得越来越淡薄。博主们的笔头与镜头,自动屏蔽了潜在的风险,也对乱踩乱画、乱丢垃圾、大吵大闹等行为视而不见。
无论是那些没有什么接待能力的小众景点,还是习惯了安静日子的素人网红,又怎么能够承受这样的旁观围堵呢?最终,一个个摊位关门谢客,一棵棵树木叶落枝零,而那些猎奇者、直播者则四散而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这次,这棵树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看似是一件小事,背后其实反映出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涉及文明养成、流量治理的综合性考题。
当人、物、店突然“爆红”时,当地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进行合理引导,才能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能防止无序打卡扰乱公共秩序、侵犯权益边界呢?
对于一些蹭热点式的笔记、直播,相关社交平台应当加强审核,多提醒网友注意风险、理性围观,而不是为了热度甘当破坏式打卡的推手。
至于广大网友,也应该从大量的前车之鉴中清醒过来,多几分理性,少一些盲从,学会欣赏美而不是破坏美。无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现实世界,文明有序都是一切的基础。
浮躁之风放大了流量之恶,只有规范打卡行为,树立敬畏之心,“看杀”的闹剧才会越来越少。
本文通过“孤独的树”出圈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当下无序打卡现象的危害。指出无序打卡行为源于部分网友的跟风心态以及相关机制的推动,导致公共规则和边界感被忽视。强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当地部门合理引导、社交平台加强审核、网友保持理性,以实现文明有序,减少类似闹剧的发生。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