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向阳红01”科考船在东印度洋的科考成果,包括取得创纪录的沉积物岩芯长度,以及此次科考的任务、航程、人员构成和科研目标等内容。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东印度洋传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向阳红01”科考船在这片神秘的海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科考船成功获取了长达23.85米的沉积物岩芯,这一数据不仅创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印度洋共享航次沉积物岩芯的最长纪录,更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印度洋采集的最长重力活塞沉积物岩芯。
画面中的这个样品便是珍贵的沉积物长岩芯样品。
目前,“向阳红01”科考船正在有序推进2025年度东印度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任务。在东北印度洋2000 - 4000米水深的区域,科考团队收获颇丰,取得了一系列沉积物长岩芯。其中最长的达到了23.85米,这一珍贵的样品将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科研人员可以借助这些岩芯,深入研究长时间尺度印度季风演化、海陆相互作用、印度洋偶极子演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等重大科学问题。
此次科考之旅,“向阳红01”船于1月26日从三亚正式启航,预计在4月上旬返回国内。整个航程计划长达11000海里,历时74天。参航人员来自国内13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值得一提的是,还邀请了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的1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实现了东印度洋共享航次的国际化。本次科考围绕东印度洋调查海域的多个科学问题展开多学科综合调查,包括海洋与气候动力过程、海洋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质过程与古环境演化等。通过这样的综合调查,将有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研究,为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科研认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介绍了“向阳红01”科考船在东印度洋取得23.85米沉积物岩芯的创纪录成果,以及此次科考的任务安排、航程规划、人员构成等情况。此次科考成果将为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支撑,其国际化的参航模式和多学科综合调查方式也有助于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科研认知。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