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前的场景,众多机器人亮相,展示了先进的科技。同时介绍了本次年会机器人的参与情况、技术特点以及业内人士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对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展望。
2025年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盛大举行。3月26日下午,当《环球时报》的记者走进这座外形宛如巨大银白色“三叶草”的创新中心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宽敞的空间里,人类与各种各样的人形机器人和谐共处,仿佛一幅未来已至的科技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创新中心的门口,人形机器人“BoosterT1” 和小关形象“N2”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礼仪人员,让人感受到科技的温度。而“夸父”则在门口来回走动,为前来探营的媒体记者们提供引导服务,尽显专业与智能。还有那拥有逼真真人外形和丰富类人微表情的仿生人形机器人Nia(妮娅),主动与记者们亲切交流,嘘寒问暖,仿佛它就是人类的朋友。
再看场地中央,一排机器人整齐地排列着,欢快地跳起了街舞,它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引来众人的阵阵喝彩。来自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也不甘示弱,在人群中灵活地穿梭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灵动与敏捷。在这充满高科技氛围的未来社会图景中,人们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有人饶有兴致地与机器人下棋,试图在智慧的较量中一决高下;有人静静地看着机器人写毛笔字,感受着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奇妙融合;而茶艺机器人的身边则围满了对茶道感兴趣的人群,大家都想看看机器人是如何演绎这古老的茶文化。
原来,这是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门口正在迎宾的“妮娅”姐妹,它们就像科技世界的使者,向人们展示着机器人的魅力。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中关村论坛将会有15家企业的近百台代表性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像宇树、天工、夸父等品牌的人形机器人将化身为“智愿者”,全方位地为本次年会服务。它们会出现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多个重要场景中,成为年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关村论坛运营公司品牌总监徐若华向记者介绍说,正是人工智能(AI)为这些机器人注入了灵魂。在过去,机器人仅仅能够被动地接受指令来支配四肢的动作,根本无法与人类进行有效的交流,更谈不上自主决策。而如今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则截然不同,它们既有像人类一样的“大脑”,又有灵活的“肌肉”,能够与外界进行深入的交互,并自主地思考。就拿妮娅来说,它能够做出眨眼、歪头、抿嘴等丰富多样的微表情,还能根据人们的语境、语气、语调做出相应的调整,仿佛真的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
徐若华还表示,“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国内有名的明星人形机器人基本上都齐聚于此。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把中关村论坛的会场打造成一个展示机器人最新技术集合体验的大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机器人科技的魅力。”
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乐聚机器人带来的“夸父”双足人形机器人。它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它不仅可以跳跃,还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行走。搭载了AI大模型后,结合拟人化的步态和五指灵巧手,它能够实现类人行走、抓握、手势、互动等多种功能,宛如一个真正的人类伙伴。
乐聚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人形机器人火爆全球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过去10多年来产业积累和人才积累的集中爆发。正是这种厚积薄发,才使得中国的机器人成为了全球科技界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事件。”
冷晓琨进一步解释说,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形态里技术最为复杂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到众多核心零部件,例如电机驱动、减速器、传感器等,还包括上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下游的产业应用,这是一个全链条配合的过程。这次技术的爆发并不是人形机器人个体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中国人工智能、制造业、产业链的一次集体发力。他认为,中国拥有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程昊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说,人形机器人“春晚一扭动天下”,这背后是近两年中国在机器人硬件本体和运动控制算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在多台机器人可以不需要任何保护,长时间在大家面前自如地行走,甚至还能做俯卧撑、跳舞,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意味着机器人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人类的交互。”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机器人踢足球。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宋安琪介绍说,这款Booster T1机器人不仅能够自主踢球和找球,而且抗冲击能力非常强。在比赛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即便摔倒了,也能够迅速起身,继续投入比赛。
那么,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呢?冷晓琨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可以把人形机器人看作10年前的智能汽车。在当时,智能汽车也面临着很多争议和产业化的难题,其发展始终笼罩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但是产业界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了10年,最终迎来了爆发。如今的机器人就处于当年智能汽车的发展阶段。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机器人已经开始实现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了。
他预测,机器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大概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到那时,一个人形机器人的定价就会像一辆汽车一样,有几万、十万、几十万等不同的价位,以适应不同的家庭和应用场景。”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详细介绍了会前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机器人展示的精彩场景,包括各类机器人的功能和表现。同时,通过业内人士的观点,阐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突破以及未来走向,指出其发展是产业积累的结果,且有望在十年左右走入寻常百姓家。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