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当下App自动续费问题,通过列举多位消费者的真实遭遇,揭示了该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邀请专家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应对建议。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App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付费会员制度的广泛推行,网络自动续费问题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公益性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有关“自动续费”的投诉数量惊人,竟接近20万条。
今年年初,来自江西吉安的李先生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自动续费”风波。他在某视频平台偶然刷到一部精彩短剧,被剧情深深吸引。为了能够继续观看,李先生按照页面引导,仅支付了0.03元便开通了会员试用服务。短剧看完后,李先生随手删除了该App,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该App却每月按时扣除会员费用,这让李先生又惊又恼。
无独有偶,江西鹰潭的陈先生也有类似的苦恼。他在查看话费清单时,惊讶地发现自己被扣除了好几个月的会员费。然而,他根本没有安装相关App,完全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陈先生猜测,可能是在使用其他App时,不小心触发了一些隐藏的订阅按钮,但当时并没有收到任何明确的提示。陈先生随后联系相关App申请退款,却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复。App方面表示,费用已经产生,相关流程难以追溯,而且无法确定陈先生是否接受了会员服务,因此不支持退款申请。
哈尔滨的张女士也没能逃脱“自动续费”的套路。她前不久在某音乐App花费0.88元办理了一个月的会员,却并未留意到自己同时默认开启了自动续费功能。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研部主任杨昀分析指出,自动续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经营者在提供服务时,采用默认勾选连续包月或自动续费的方式,且未显著提示消费者注意,导致消费者误认为自己仅购买了单月付费的会员服务。另一方面,一些App在首期会员服务时会推出低价优惠活动,甚至免费提供服务,但后期会恢复正常价格,而消费者往往以为自己可以一直以优惠价格享受会员服务。
杨昀还提到,自去年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经营者以自动续费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已有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消费者购买自动续费服务时,必须明确告知并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注意,不得默认勾选;在自动续费日到期前,要提前告知消费者即将自动续费并扣款。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旦遇到自动续费纠纷,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围绕App自动续费问题展开,通过李先生、陈先生、张女士等消费者的真实案例,揭示了自动续费存在不提醒、退费难等乱象。上海市消保委法研部主任分析了问题成因,同时指出相关法规已有明确规定。最后专家建议消费者遇到纠纷留存证据并投诉,以保障自身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