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泰山、兔毫盏以及宋代茶文化展开,先介绍了泰山岱庙环咏亭中的诗提及兔毫盏,接着阐述宋代人斗茶之乐、品茶高手事迹,还展示了相关斗茶图,最后探究兔毫盏与泰山的渊源。
在风景秀丽的泰山脚下,岱庙的环咏亭中镌刻着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这是元代诗人徐世隆所作的《送天倪子归布山》,其内容为:“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洞天福地二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隐居自爱陶弘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诗中的天倪子,正是元代赫赫有名的道人张志纯。他曾担任东岳庙提点这一重要职务,这可是掌管道教事务以及相关祭祀乐舞的教职官员,在道教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诗里提到的“兔毫盏”,乃是宋、元时期极具特色的一种黑瓷茶具。它的造型颇为独特,敞口设计,深腹且带有汪圈足。其得名源于它那独特的釉色,黑青的釉色之下,盏底有着宛如兔毛般的条状结晶。其中,福建建安窑所产的兔毫盏最为著名,堪称建盏中的珍品。苏轼也曾在诗中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生动地描绘了兔毫盏的魅力。
如今,宋代的黑釉兔毫盏静静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当我们谈到兔毫盏,就不得不提及宋代人在茶中寻找乐趣的独特文化,尤其是那盛行一时的斗茶之乐。宋代盛产贡茶的福建建溪,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茶品大赛,也被人们称为“茗战”。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生动地描绘了建溪北苑斗茶的热闹场景。建溪斗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挑选出最好的茶品,将其作为贡茶送往宫中。而且,在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品茶、斗茶也是他们极为喜爱的娱乐活动。唐庚的《斗茶记》就记载了几个好友相聚品茶的欢乐情景。大家各自带来自家珍藏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尽情享受着斗茶带来的乐趣。
斗茶时,品味和观色是同样重要的环节。也正因如此,宋代涌现出了许多品茶高手。一般来说,品出不同茶叶的味道并判断其高低,并非十分困难。然而,要分辨那些色、形、味都极为接近的茶品,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要是想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曾经创制小龙凤团茶并撰写《茶录》的蔡襄(蔡君谟),有着惊人的品茶本领。他往往还未品饮,就能准确报出茶名,甚至能喝出混合茶里包含哪些味道。有一天,福唐蔡叶丞秘教邀请蔡襄品尝小团茶,坐了许久,又有一位客人到来。蔡襄品尝后说道:“这并非单纯的小团茶,其中必定掺杂了大团茶。”蔡叶丞十分惊讶,叫来茶童询问,茶童回答说:“本来只碾了两个人喝茶的量,没想到又来一客,来不及重新碾制,就往小团茶里掺了一些大团茶。”蔡叶丞对蔡襄品茶的精准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要知道,大龙团、小龙团都是团茶中的精品,且都产自北苑茶园,口味相差并不大,由此可见蔡襄品茶水平之高。
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的《斗茶图》,可以说是宋代斗茶场景的真实写照。图中绘有四人歇担路旁,相聚斗茶,他们或许就是四个茶场主。画面中,他们随身携带的茶炉、茶瓶、茶盏等器具一应俱全。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描绘的场景也与之相似。此外,还有一幅宋代佚名的《斗浆图》,同样展现了斗茶的热闹场景。
斗茶不仅要斗茶味、茶形,还要斗色,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定。陆羽的《茶经》中提到唐茶贵红,而宋代则不同,宋代茶色以白为贵。由于茶色白,使用黑盏更能凸显茶的本色,所以宋时绀黑瓷盏十分流行。虽然青白盏有时也会被使用,但在斗茶时,绝对要用黑盏。宋代的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均有大量出土,其中一种釉表呈兔毫纹路的黑盏属于最上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兔毫盏”。
那么,元代诗人徐世隆赠给泰山道士的诗中,为何会特别提及建盏珍品“兔毫盏”呢?据泰山学院教授周郢考证,几年前的一件文物新发现,或许能初步揭开其中的端倪。福建建盏收藏者曾得到一件宋代“东岳”款建盏(谢道华《建窑建盏》,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5年版),此前还发现了一大型建盏的垫饼(坯泥所制烧瓷用具),上面有“东岳”的压印戳记,这说明宋代曾有“东岳盏”问世。建盏底款出现“东岳”二字,应该与泰山祭祀有关。宋代建盏是皇家及达官贵族喜爱的茶器,而东岳祭祀又是相当重要的官方祭祀,使用建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在建窑定制了“东岳”款的建盏。如今已知张志纯所用的是兔毫盏,当时正值元初灭南宋,南北交流无阻,那么“东岳”款建盏很可能是泰山东岳庙定制于闽窑,或者是福建信众烧制后进献给泰山庙庭的。不过,兔毫盏与泰山的渊源,以及泰山道教文化和宋代茶文化之间的关联,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本文以泰山岱庙环咏亭中的诗为切入点,介绍了兔毫盏的特征、宋代斗茶文化、品茶高手的故事以及相关斗茶图,最后探讨了兔毫盏与泰山的潜在联系。展现了兔毫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也指出其与泰山及相关文化的关联尚待深入研究。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