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任仪式暨学术委员会相关内容展开,介绍了岭南中药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方向以及相关保护条例等,展现了岭南中药资源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3月24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任仪式暨学术委员会活动现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同时也是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宏斌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岭南地区的中药资源有着独特的禀赋。这些资源在种类、特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要想充分挖掘其潜力,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产业的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为此,王宏斌建议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协作,深化产学研的融合,以此构建一个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让科研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岭南中药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广东作为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中药家底十分丰厚。目前,种植面积第一的中药材是肉桂,其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亩,这显示出广东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规模和实力。回顾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曾开展过三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而在2014年 - 2022年10月期间,广东分4个批次在全省123个县区全面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潘超美介绍,广东省第四次普查结果令人惊喜。数据显示,广东省药用资源种数多达3353种,重点药材资源有304种(全国大约550种),重点药材有蕴藏量记录的达到321种(包括野生药材和栽培药材)。其中,广枣蕴藏量高达429.7万吨,排名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广东丰富的中药资源储备。
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挥南药的价值呢?王宏斌介绍,实验室将聚焦“岭南中药资源开发与新药研发”这一核心任务。围绕南药种质资源、南药生物合成、南药新药研发以及南药临床研究这四大方向进行重点攻关。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将在强化岭南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突破活性成分合成与利用关键技术、创制岭南特色新药与大健康产品等方面发力。通过这些努力,推动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让南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为了加强对岭南中医药的保护,规范利用岭南中药材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岭南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此前首批列入中药材保护的品种有16种,包括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肉桂、芡实、五指毛桃、龙眼肉、狗脊、溪黄草、岗梅和益智。这些品种都是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对它们的保护将有助于维护岭南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围绕岭南中药资源展开,介绍了其独特禀赋和丰富家底,阐述了实验室聚焦核心任务推动南药价值发挥的方向,同时提及相关保护条例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展现了岭南中药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态势和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