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网络时代商业“坑老”的新变种,详细介绍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编织的“坑老连环套”,包括投资、旅游、保健等方面的骗局,分析了监管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共筑安全防线的建议,旨在引起社会对老年人防诈问题的关注。
在当今时代,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中的逐渐普及,商业“坑老”现象也出现了新的变种。一些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老年人,他们利用老年人对投资、养生、旅游的需求,通过网络信息、网络社群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围猎”洗脑,借机大肆敛财。
利用网络编织“坑老连环套”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精心编织的“投资返现”“权威”背书、熟人拉拢等“坑老连环套”,在网络的助力下,变得更具欺骗性和传播效能,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
有一种“坑老”投资手段是“真字画、假价值”。曾经有老人在被骗上百万元后,仍然想不通自己为何会落入骗局。原来,画家和书法家的信息在网上能查到,但他们所售卖的字画却一文不值。近期,沈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会同沈河分局成立专案组,侦破了一起以售卖书画作品、纪念币等方式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一举抓获了一个30余人的犯罪团伙。沈河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喻正英介绍,不法分子会用话术包装那些不具增值和收藏价值的字画,谎称“藏品”可拍卖升值或保底回收,从而骗取所谓的“鉴定费”“专家费”“保管费”。而且,如今他们的套路更深,会低价购入一些网上查得到信息的书画家作品,再转手推销给老年人。
还有“真社群、没保障”的“坑老”旅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在老年群体中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如社区商店店主、舞蹈队领队等,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织“坑老”旅游团。他们先是向老年人推销旅游资源,然后拉拢老年人到景点购物,以此赚取“好处费”。一位大型旅游公司管理人员表示,这些社群团主并不具备组织旅行团的资质,但却掌握着大量老年客户信息。一些旅行社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卖不掉亏本,就会将其卖给这些人群。知情人士透露,社群团主的利润空间远超旅行社。而参加微信组团游的老年人往往没有签署正式的旅游合同,甚至未购买旅游保险,面临着“强迫购物”等风险,人身和经济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真仪器、假功效”的“坑老”保健骗局也屡见不鲜。尽管近年来多地媒体、监管部门不断揭露“包治百病”的高电位治疗仪骗局,但这类骗局仍时有发生。2025年1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家名为“康健之道”的体验馆,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内坐满了体验免费电疗的老年人。一位医疗器械商家透露,高电位治疗仪等设备进货价一般在千元甚至百元以下,标价却在2万至3万元,商家有时会假装推出“活动价”促销,最终售价在8000元至2万元之间,纯利润超过300%。记者还发现,“康健之道”体验馆售卖的高电位治疗仪属于医疗器械,然而该店并无医疗器械经营资质,营业执照限定的经营范围为食品。此外,盲目使用高电位治疗仪还存在突出的安全隐患,比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严禁使用,一些老年人使用后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注意防范 曹一图/本刊
“擦边”操作 监管困难
近年来,依托网络的“坑老”陷阱传播渠道逐渐向社交软件、直播授课等迁移,传销产品也由实体商品向虚拟商品转变,模式变得更加复杂,这无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沈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刑侦二大队副队长刘志峰指出,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盲区,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构筑“信息茧房”。在字画类诈骗案件中,一些老年人只会上网搜索画家,但并不了解收藏品的实际价值;在一些推广APP(应用程序)类案件中,不法分子以晦涩的概念做掩饰,强调高获利,诱导老年人投资。
“坑老”商家还善于钻监管漏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些“坑老”保健产品销售门店在被查处后,会转移到其他城市,用同样的手法继续行骗。例如,2016年就在多个城市出现的瑞齐宁白寿体验会馆,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定虚假宣传勒令整改,后流窜到其他城市更名为“康健之道”体验馆。记者发现,这类门店以免费体验为由,虽未公开售卖保健产品,但工作人员与老人交流中不时透露“想买随时联系我”的信息,通过这种“擦边”行为钻管理漏洞,较难定责。
商品与情绪价值的捆绑,也让老年人“难以抵挡”。记者暗访发现,“康健之道”体验馆工作人员打出“打车送老人回家”“帮助买药”等情感牌,让一些老人花费数十万元也在所不惜。组织老年人旅游的社群团主同样将情感与消费绑定,不仅更易诱导老年人消费,也让监管和维权更加困难。一位从事旅游业20余年的知情人称,他们不统一收取费用,只是“贴心”组织出游、从中抽成,较难被判定是违法行为。
共筑安全防线
沈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副局长王铁军建议,应形成合力,全链条防范“坑老”骗局。金融机构要加强识别老年人异常转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生产和经营企业加强巡查,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APP和短视频平台服务内容的审查监管。同时,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联络、会商机制。
王铁军还表示,要建立刑侦牵头,经侦、食药侦分工协作,属地落地核查的线索核查体系,集中开展各类涉诈问题隐患排查整治。相关职能部门、老年人家属也应加强宣传,帮助老年人识诈防骗。
受访者建议,子女等家属可更多陪伴、联络老人,鼓励老人进行简单学习、开展有益社交等,增强老人面对“坑老”骗局的心理和情感防线。
针对“坑老”保健产品,专家建议,一是从源头加强对产品生产厂商的监督管理。二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巡查经营单位的资质、是否超范围经营等。三是推动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同步查封,做好相关处罚信息公示,堵住“坑老”保健产品更换公司名称、地点继续行骗的漏洞。
针对“坑老”旅行团,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增强安全出游宣传,让老年人认识到社群组团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旅行社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杜绝无证组织代理旅行社业务,净化行业环境。
本文揭示了网络时代商业“坑老”的新变种,包括投资、旅游、保健等方面的骗局,分析了监管困难的原因,如信息差、“擦边”操作、商品与情绪价值捆绑等。并提出了形成多部门合力、加强宣传、家属陪伴等共筑安全防线的建议,以帮助老年人远离“坑老”骗局,保障老年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