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带队的跨省考察活动,先后前往新疆和山东。详细分析了选择这两地考察的原因,以及背后隐藏的发展大棋局,还探讨了河南如何通过考察学习实现从地理中心向市场C位的转变。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河南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带队,踏上了外出学习考察的征程。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正是与河南相邻的山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几天之前,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才刚刚从远赴新疆的考察学习活动中归来。新疆,地处中国最西边;山东,则位于中国的最东边。河南省主要领导不辞辛劳,带队前往这两个地理位置差异巨大的地区考察学习,显然是着眼于全省发展的大事。
那么,河南向新疆和山东学习的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又有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呢?
01 为什么要向新疆、山东学习
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河南开展了两次跨省考察学习活动,行程从中国最西端延伸到最东端。从时间安排上来看,这两次考察活动都集中在周末,充分体现了考察的高效性;从行程规划来看,考察地点的安排十分紧凑,显示出河南对于学习的急切渴望;从考察姿态来讲,河南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将身段放得很低,虚心向他人学习。
为什么新疆和山东会成为河南的学习对象呢?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先说说山东,河南和山东是多年的老邻居。虽然河南地处内陆,而山东濒临大海,但它们都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并且都拥有“文化大省”的美誉。然而,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的GDP总量已经逼近10万亿大关,而河南与之相比,差距约有3万亿。在这差距的背后,是山东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更为快速的发展步伐。例如,此次河南重点考察的山东重工、浪潮集团(专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科技巨头)、海尔集团(智能家电领域的领军企业),它们都是山东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秀代表。河南到山东考察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山东经验”,借鉴山东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做法。
再看看新疆,尽管新疆地处偏远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它拥有两大独特的优势:能源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新疆实现了从“边远之地”到“核心之区”的华丽转变,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就是这一转变的典型范例。河南前往新疆考察学习,就是为了学习如何更好地打好“开放牌”,提升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
总的来说,河南的这趟“取经路”,既要学习山东的“产业升级秘籍”,又要借鉴新疆的“开放经验包”,同时也通过与这两地的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
02 河南东奔西走背后藏着大棋局
从边疆地区到沿海地区,这两场考察学习活动虽然地域跨度较大,但实际上蕴含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对标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向东向西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在山东考察学习期间,河南明确了学习的重点:要具备高站位思考问题的能力、谋划发展的大格局以及推进改革的强大力度。而这些,也将是河南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这是每个省份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不同省区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之一。简单来说,各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而应该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发展。
由此可见,河南开展跨省(区)考察学习活动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深化与新疆、山东的合作。
放眼全国版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就像一个个紧密咬合的齿轮,共同驱动着中国经济巨轮不断向前。那么,如何让这些齿轮更好地协同运转呢?河南在其中扮演着“关键齿轮”的角色。
河南地处地理中心位置,在区域战略的宏大布局中,处于关键节点和枢纽位置,同时也是多个国家战略的叠加交汇之处。凭借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其经济大省的身份,河南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特殊的使命。也只有河南,能够拥有这样的战略地位和使命担当。
作为经济大省,河南承担着挑大梁的重任。它不仅要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更高质量发展,还要考虑如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无论是与新疆加强产业互补合作,还是与山东深化省际联动发展,河南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到“河南之为”的更大坐标。
03 如何从地理中心变市场C位
关注河南发展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以往河南的跨省考察学习活动,大多选择前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而这次,考察方向转向了黄河流域和西部地区。这一考察路线的转变,实际上是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这盘大棋的重要一步。
河南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地图上的中心”,而是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市场C位。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两年对此作出专门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正加快释放自身的枢纽优势,积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谋求新的区域定位。
这两次考察学习活动,看似方向相反,但实际上是同频共振的。新疆是向西开放的陆上门户,山东则是向东出海的水陆枢纽。河南通过加强与山东和新疆的合作,实现东联西进,既可以借助山东的港口将货物销售到全球各地,又可以通过新疆将生意拓展到中亚和欧洲。再加上河南自身拥有的高铁和航空优势,它完全有能力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超级联络员”。
毕竟,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仅仅是拆除市场壁垒,更关键的是要有能够连接各方资源的桥梁和纽带。例如,青岛的海鲜早上捕捞,中午就可以出现在郑州的餐桌上;西班牙的奢侈品凌晨起飞,傍晚就能到达重庆。河南的“米字型”高铁网和“空中丝绸之路”,就是串联这些资源的“金钥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河南通过这种开放合作的方式,摆脱了“内卷式”竞争,为自身发展打开了新的格局。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执大象,天下往”。当河南这头“大象”奔跑起来,它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或许比单纯的GDP数字更能定义新时代的中原崛起。
本文围绕河南近期赴新疆和山东的考察学习活动展开,分析了选择这两地学习的原因,指出河南旨在学习山东的产业升级经验和新疆的开放经验。同时,阐述了考察背后河南拓展开放纵深、深化区域合作的大棋局,以及借助考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地理中心迈向市场C位的发展目标。河南的考察学习活动展现了其积极谋求发展、担当使命的决心和行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