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板书授课,带火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陈红胜教授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上采用板书授课的方式登上校园论坛热搜,介绍了板书教学的传承由来、课堂互动形式,还提及结合新媒体案例教学以及学院的教学目标和个性化教学理念。

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最近一堂课成为了校园论坛的热门话题。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堂上,呈现出这样一番独特的景象:一根教鞭在讲台上轻轻舞动,一张薄薄的A4纸安静地放在一旁,而两块黑板上则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物理公式。

这一幕被同学们记录下来并分享到了校园论坛,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同学们纷纷留言表达赞叹,“这板书也太好看了!”“这才是我想象中大学黑板该有的样子啊!”

浙江大学教授板书授课,带火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画面中,正在进行板书的是陈红胜教授。他笑着说:“写板书的习惯是从我的导师孔金瓯教授那儿‘传承’下来的。”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孔金瓯教授被引进浙江大学。当时,他向时任浙大校长的潘云鹤教授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建一个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用于上课。

陈红胜教授回忆道:“孔老师是不用黑板擦的,在MIT,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非常普遍。两节课的时间里,他可以在黑板上写满所有的公式。尤其是像我们《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所有的公式都是可以从前面一步一步推导过来的。通过板书的形式,即使同学们遇到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时回到前面的公式,重新带着大家去推导解释,这样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浙江大学教授板书授课,带火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陈红胜教授的课堂板书,就像是一幅知识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同学们面前。在课堂上,他还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有一次,他问同学们:“当时老师问我,赫兹博士期间最初的选题是造出电磁波,但是后来因为造电磁波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工艺条件不足放弃了。过了一些年电子元件的稳定性提升了,他就造出了电磁波。你们知道造电磁波需要哪两个电子元件?”

每一次课堂互动之后,陈红胜教授都会邀请同学上台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介绍说:“课堂上的互动不仅仅是关于电磁波、电磁场相关的专业问题,还有很多现实中相关的一些生活现象。我会引导他们用已经学过的电磁波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在这样的环节中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从而让大家更多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浙江大学教授板书授课,带火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课堂上,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陈红胜教授的讲解,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虽然陈红胜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都习惯采取“祖传”的板书授课模式,但他们也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新媒体”案例,结合PPT展开课堂内容。陈红胜教授说:“美国有一个史密斯教授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分别编成了几首歌,开学第一堂课我在课堂上也把它放出来了。课后有同学说原本以为是来上专业课,没想到上了一节音乐课。”

浙江大学教授板书授课,带火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陈红胜教授表示,信电学院注重基础课程的体系化学习,课程涵盖软硬件广泛领域。电磁学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体系化理解,从而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整体知识架构,实现宽口径培养。同时,对于部分可能对电磁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学院将通过扎实的基础课程为他们提供卓越化培养,助力其成为电磁学专家。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陈红胜教授还希望与学院教师共同推进个性化教学。他说:“在每门课上我们都会将科研前沿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发现兴趣领域,进而开展针对性培养。我们希望能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升职业应变能力,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深度与跨学科广度、强调社会影响和团队合作的T型人才。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完善科研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本文围绕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上的教学展开,介绍了板书教学的传承、课堂互动形式、新媒体案例结合教学等方式,同时阐述了学院注重基础课程体系化学习、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391.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