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新图景:数字化与特色发展点亮农村娃梦想

本文聚焦多所乡村学校,展现了它们在不同方面的办学特色与创新实践。涵盖了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学校特色、办好寄宿制学校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内容,体现了乡村教育为让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教育所做出的努力。

乡村教育新图景:数字化与特色发展点亮农村娃梦想

在贵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尽情地踢足球,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乡村教育新图景:数字化与特色发展点亮农村娃梦想

画面一转,左图中江西分宜县洞村中心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里认真地劳动,用自己的双手体验着劳动的快乐与意义。右图里,江苏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则在田间专注地写生,用画笔描绘着乡村的美丽风光。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切实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强调,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本期教育版中,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几所独具特色的乡村学校,一同探寻它们是如何点亮农村娃梦想的。###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优化?“云”端架桥共享资源办学特色: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使更多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金积中心学校五年级(1)班的教室里,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电子黑板。屏幕的另一端,银川市二十一小的教师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解古诗。尽管隔着屏幕,但两地学生同步举手答题,画面没有丝毫延迟。金积中心学校的学生雷梓涵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激动地说:“和城市的同学一起上课,大家互相启发、踊跃互动,让我对这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如今,这样的“双师课堂”已经成为该校44个班级的日常教学模式。一根小小的网线,却极大地改变了乡村教育的面貌。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互联网 + 教育”示范区建设,金积中心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校,不仅建成了34间互动教室,还与银川的名校结成了“云上对子”。课后,五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杨芳芳轻轻点击屏幕,打开教学回放,认真回顾课堂情况。她感慨地说:“两地同步上课,让乡村学校对接了名校优质资源,对教学的帮助实在太大了。”在数字化浪潮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杨芳芳这位数字课堂的探路者也收获颇丰。翻开她的备课本,上面贴满了各色便签,写着“古诗微课链接”“生字AR演示”等。通过宁夏智慧教育平台,她每月都会参加跨地区教研,与名师在“云端”切磋交流。她开心地说:“以前外出培训的机会非常少,现在每天都能共享名校资源。”城乡教师通过实时巡课、在线评课等方式一起打磨教学。如今,金积中心学校的教师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教学工具,有30余个教学案例、课程设计获得了省级奖项。在一堂以“光影互动”为主题的美术课上,金积中心学校还与更偏远的马莲渠中心学校隔屏协作。老师提示道:“请观察对方学校窗外的光线和影子变化。”两校学生纷纷举起素描本,认真描绘着对方学校的菱形窗格、斑驳树影。数字技术,成功打破了两所乡村学校之间的地理阻隔。从“上引名校”共享优质课,到“下托村小”辐射周边教育,金积中心学校的变化正是宁夏“互联网 + 教育”发展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建设教育云平台、高速教育专网、互动课堂屏幕和智能研修中心,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同研一课题、同享一资源”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窗外柳芽悄然萌动,教室里书声琅琅。杨芳芳挥了挥写满笔记的备课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孩子眼里有光,教师心中有‘数’,乡村教育的优质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了。”### 怎样突出乡村学校特色?“娃娃农场”泥土芬芳办学特色:致力于让学校成为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在云南曲靖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都会有两节劳动课。他们在学校的动物园里探索生物的奥秘,在植物温室里感受艺术的魅力,学校依托农村丰富的资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村娃。春天来了,学校里鲜花盛开,美术老师魏荣把学生们带到校园农场。多彩的春天跃然纸上,成为了学生们笔下最美的画卷。前不久的教研会上,校长雷应飞对老师们提出了要求:当上课内容与自然相关时,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农场上课。进入三年级后,每个班级都会分到农场里的一块责任田。从农作物的栽种、管理到采收,学生们全程参与学习。雷应飞介绍说,学校食堂所需的食材绝大部分都来自这15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常常会有富余。他语重心长地说:“劳动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除了农场,学校还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建立了动物园。梅花鹿、鸵鸟、珍珠鸡等可爱的动物们,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求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丁零零……”下课铃响,学校的运动场迅速热闹起来。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鹿一样,汇聚在球场、跑道上。操场边,开放式球架上整齐地放着篮球、足球、手球、旱地冰球等各种球类,学生们可以任意拿取,甚至还能带回家。雷应飞打趣道:“在我们学校,球的数量比学生的数量还多。”为了保障孩子们有充足的放松时间,学校把课间时间改为17分钟,还引入了“全员体育老师”制度,要求各科教师参加学校统一培训,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数学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学生打球,英语老师带着学生晨跑。师生们动起来、跑起来,不仅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一开始,有人也曾提出担心和质疑:“干农活能学到什么?”“会不会影响学习?”雷应飞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从教学质量来看,靖外明德小学在当地乡镇小学中口碑良好;在体育运动方面,学校的篮球、足球项目均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夺得过冠军。一段时间后,这些疑虑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雷应飞欣慰地说:“看,我们的孩子们一点也不胆怯,很愿意展示自己,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只在教室里,是闻不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触不到摇曳的树叶的。走到乡间,走进生活,孩子们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跌倒的疼痛、成功的喜悦、汗水背后的坚持、果实成熟的快乐,以及自己无限的可能。”### 寄宿制学校如何办好?学校如家呵护成长办学特色:用心呵护农村孩子,为他们指引成长的方向。河南邓州市十林镇的河北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到镇里有10公里的路程,去市里更是有36公里。校长李新伟介绍说:“学校有246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我们针对这一特点,积极优化教育方式。”一些学生家长平常不在孩子身边陪伴,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老师们精心制定了“养成教育十五条”,从文明礼仪到卫生整理,从读书写字到就餐入寝,都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在学校里,学生们吃饭时自觉排队打饭,宿舍里被褥整理得整整齐齐,遇到老师和参观者时主动问好,懂礼仪的学生成为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部分学生家中书籍较少,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呢?教学楼前,一场精彩的阅读分享会正在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共同阅读了《爱的教育》,并分享书中的暖心故事。李新伟说,学校通过“共读一本书”、晨读、午诵等活动,让爱读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处处都能闻到书香。李新伟还强调:“只会读书还不够。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这样既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又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周末,跟着五年级学生赵庭回家看看。一进厨房,他就熟练地切菜、炒菜。不一会儿,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番茄炒蛋就做好了。赵庭自信满满地说:“以前觉得做饭很难,劳动课上,老师教我们烹饪技能,现在我能做好几道菜了!”家校共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河北小学每月召开“云上”家长会,班主任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在校表现,分享科学的教育理念。线下,学校还不定期举办“爷爷奶奶课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用实际案例讲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李新伟说:“我们希望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是只管吃饱就好,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天色渐晚,当离开河北小学时,老师们正准备照料孩子们回宿舍休息。灯光亮起,乡村教师们坚守的身影显得格外动人。### 怎样拓宽学生视野?少年宫建在校园里办学特色: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们创新创造的视野。“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方式,制作出了微缩版电梯模型和电动车模型。今天我们的目标是——让电梯摄像头更聪明,自动识别并拒绝电动车进入。”科创老师高峰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这里是江苏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创客空间”,30多名学生围坐在一起,积极参加课后科创社团活动。高峰老师问道:“哪位同学来给摄像头编写程序?”六年级(8)班的陈袁森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师生们一起将AI摄像头连接电脑,输入一段“物体识别”程序指令,然后启动“学习”按钮,并将电动车照片逐一放在摄像头前面。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程序编好后,摄像头迅速识别出电动车的形象:电梯模型上的传感器收到指令、拒绝开门,LED灯不断闪烁、发出警报。“太神奇了!”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孩子们开心得欢呼起来。据了解,自2012年起,高邮市就开始大力开展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致力于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的视野。学校里的少年宫,可不是简单的兴趣小组“扩容”。一方面,课程丰富多元。以秦邮实验小学为例,这里不仅有合唱、舞蹈等传统项目,还增设了彰显乡土特色的扬剧、秸秆画课程,以及前沿的科创课程等。另一方面,少年宫拥有专属空间,“创客空间”里配备了电脑桌、地图桌等,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学习需求。那么,少年宫的活动内容从哪里来呢?高峰老师介绍说,在日常的信息科技课堂上,他主要聚焦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而“切换”到少年宫科创社团,则更多地聚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防止电动车进入电梯有哪些可行办法、楼道拐角处怎样避免碰撞等。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然后和老师一同探索创新。秦邮实验小学校长谭大坤自豪地说:“我们的少年宫不比城区的差。”在硬件方面,激光切割机床等设备逐步配齐;在师资方面,老师们多次参加教育系统及科协的培训,还邀请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共同指导学生。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姚国平表示:“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有助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围绕“全域覆盖、精准育人”,全市的乡村小学少年宫构建起了“一宫一品”格局,形成了“专职教师 + 高校志愿者 + 民间艺人”的联动机制,累计有600多名校内教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达2万人。

本文通过介绍宁夏金积中心学校、云南靖外明德小学、河南河北小学和江苏秦邮实验小学等多所乡村学校的办学实践,展示了乡村教育在资源配置、特色发展、寄宿制管理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的创新举措。这些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数字化手段、农村资源、关怀式教育和特色课程,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点亮了他们的梦想,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31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21:27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