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考研名师”田静悄悄删除毕业院校信息这一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考研教培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造神运动”等乱象,探讨了其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监管建议。
▲田静的社交账号上已无毕业院校信息。图/社交平台截图
在何凯文考研成绩造假事件之后,考研培训圈似乎又有新的“惊雷”。据荔枝新闻报道,近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备受关注的“考研名师”田静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毕业院校信息。要知道,此前田静曾和其他考研名师一同参加“英语一”考试,之后却以“未答题仅看题”为理由,拒绝公布考试成绩,这一行为当时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如今,又出现删除毕业院校信息这种疑似心虚的举动,自然引发了舆论的诸多猜测。
近年来,得益于研究生持续扩招的政策利好,考研教培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谓是风头正劲。不仅市场规模急剧扩张,营收利润也相当可观,更涌现出了一批履历光鲜亮丽的“考研名师”。这些名师在网络上拥有数百万的粉丝,在广大考研学子心中近乎被奉为“神明”,其影响力甚至远超高校里的研究生导师。
然而,始于何凯文成绩造假的这场闹剧,就像一把利刃,无情地撕开了考研培训行业精心粉饰的“皇帝新衣”。“名师”们在舆论场上相互攻讦,最终留下的却是舆论场的一片混乱,以及一群苦苦维权、等待退费的考研学子。这一事件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考研圈里如火如荼的“造神运动”,是时候该降降温了。
“考研名师”,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根据艾瑞咨询等专业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大约在80 - 100亿元人民币之间,与2018年相比,整整翻了一番。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自然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有商机就会有竞争,于是,通过打造网红名师、吸引头部注意力,就成了培训机构屡试不爽的营销策略。
名校出身、履历丰富、人脉广博……这些耀眼的标签,充分满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精英导师”的幻想。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由于造假被追责的成本极低,而收益却十分丰厚,自然就有一批像“田静”这样的人甘愿冒险一试。
此前有媒体曝光,考研机构在课程研发方面的投入仅占营收的10% - 15%,而营销支出占比却突破了50%。这意味着,在考研培训市场中,谁的营销手段能够精准抓住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至于教师履历的真假、课程质量的高低以及承诺是否兑现,都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此外,一些培训机构还通过推广好评返现、公关删黑帖等手段,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最终形成了一个只属于少数幸存者的封闭空间。
问题在于,“名师”们所宣扬的成功学叙事,虽然看似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最稳妥的成功之路,但实际上却抹杀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这些年,不时有被名师洗脑的学生,执着地将大好青春投入到一年又一年的考研中。有些学生在“上岸”后,却发现现实与预期相差甚远,或者无法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节奏,最终选择退学,实在令人惋惜。
更何况,这些被虚假履历包装出来的“考研名师”,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真正体验过正规大学的研究生课堂,只是在一堆试卷中摸索做题技巧。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人生呢?
尤其是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冲击人类就业市场。如果只是让学生依赖机械套模板、死记硬背的应试能力,那么他们在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出现能力上的短板,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远远大于益处。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对“名师”的仰慕发展而来的个人崇拜,可能会扭曲部分学生考研的初衷。一旦自己认可的“名师”受到质疑,一些学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与他人“对线”、进行反黑,把饭圈的不良风气带到了备考过程中。这种行为除了让学生在事后感到懊悔之外,对考研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虚假宣传一直是教培行业难以根治的顽疾。如果仅仅依靠少数热心网友的“检索发现”,或者仅仅让涉事“名师”自行退圈谢罪,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从制度层面杜绝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考研学子的利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模式,实行备案和准入制度,为公众提供便利的资质查验渠道。对于那些涉嫌伪造履历、误导消费者的人员,将其纳入行业终身“黑名单”,这样可以有效堵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制度漏洞。
再比如,对于涉嫌虚假宣传或违规承诺的培训机构,可以依据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例,从重进行处罚,并通报典型案例,形成有效的震慑。
田静不会是第一个,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靠虚构履历走红的“考研名师”。这些“名师”的纷纷塌房,也让学生们有机会从成功学的迷梦中清醒过来,重新思考考研的真正意义,这或许也算是一件好事。
本文以“考研名师”田静删除毕业院校信息事件为切入点,揭示了考研教培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造神运动”等乱象及其危害,指出虚假宣传是教培行业顽疾,呼吁从制度层面进行监管,如实行备案和准入制度、重罚违规机构等,以保护学子利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研。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