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展开,介绍了该书为中文系本科生编写,详述诗词格律与创作方法,作者韦盛年指出大学生在诗词理解和鉴赏上的欠缺,并给出提升素养的方法,还提到书的特色及附录实用内容。
在学习诗词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诸多难题。比如,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哪些难点呢?又该如何去理解和鉴赏诗歌呢?
有这样一本书——《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它是专门为中文系本科生精心编写的教材。书中详细阐述了近体诗、词的格律知识,并且给予学生具体的诗词创作指导。本书着重从学生创作时面临的难点入手,致力于解决写作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像怎样简单、牢固地掌握平仄规则,如何辨别入声字,怎样从模仿开始进行创作,如何运用典故,对仗该怎么写,以及如何选择词调、韵部等。
除了对创作技术方面的介绍,这本书在行文过程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着眼于诗词的鉴赏。它强调诗词的音乐性,结合格律以及创作实践,要求学生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深切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这本书的作者是韦盛年,他是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诗歌文献方向)博士,如今在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担任教师,教授《古代汉语》《诗词格律与写作》等课程。
韦盛年指出:“尽管一般大学的中文系本科生学习过古代文学史,日常阅读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深入,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在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他们虽然能够比普通读者更专业地感受到诗词之美,却未必能够确切地表达出美在哪里,哪些语词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美。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知道诗词美,还要能解释为什么会觉得美,自己觉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一点十分重要。”他还提到,在文艺鉴赏中,解释诗词之美向来是一个千古难题,从入门者到深谙此道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这种困难。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韦盛年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在诗词理解和鉴赏方面的素养。一是要全面熟知古诗词的历史及发展;二是要熟读、背诵古诗词名篇;三是要熟练掌握诗词格律;四是要学会创作古典诗词,从创作者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强调从创作者的角度去体会和感受诗词的意蕴。韦盛年提出了一种“词语替换法”,即通过替换诗词中的某些词语,来体会原作的精妙之处。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意蕴,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例如,书中通过分析欧阳修的《蝶恋花》,展示了如何通过替换词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这种鉴赏方式不仅适合课堂教学,也能为普通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韦盛年认为,打破对诗词创作的神秘感非常关键。他说:“由于古典诗歌的日常写作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再加上各种古代诗歌创作传奇故事的流传,像王勃挥笔而就《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等,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身边缺乏学习古典诗歌的资源,从未接触过会写古诗的人,古典诗歌创作多少会带有一层神秘感。而如今诗坛的创作者因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阶段,多少忘记了当初入门的艰难,这种无意造成的巨大信息鸿沟,让诗歌写作最简单的入门功夫被忽略了。”韦盛年回忆,他读到博士研究生时才接触到古典诗歌创作,当他拜读诗人陈永正的诗作时,惊叹不已,原来现代人也能写出不亚于古代大诗人的诗作,而且个体之命运与时代之氛围、独立之精神与理想之人格,都蕴含其中,感发人心。他感慨:“古典诗歌精神仍在,古典诗歌在当代亦有传承者。”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这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平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诗词训练方法与题目》《诗词格律与写作课背诵篇目》《古典诗词研习书目推荐》等实用内容。这些内容既适合课堂教学使用,也能为自学的读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课》这本书,包括其针对学生创作难点的指导内容、作者韦盛年对大学生诗词理解鉴赏能力欠缺的看法及提升建议,还阐述了书的特色“词语替换法”,强调打破诗词创作神秘感,最后提及附录的实用内容,展现了该书在诗词创作与鉴赏学习方面的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