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扫地机器人行业,深入探讨了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感知与算法挑战,以及技术与成本的博弈问题。通过与科沃斯机器人产品副总裁徐伟强的对话,揭示了行业现状、发展策略和技术创新方向。
图源:企业提供
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家居生活场景里,扫地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从最初仅供人们尝鲜体验的新奇科技产品,到逐渐成为家庭日常清洁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的转变。它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让家庭清洁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然而,随着扫地机器人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各种各样的挑战也如同潮水般纷至沓来。在感知与算法这两个关键领域,设备性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在复杂环境下算法也陷入了困境,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扫地机器人向更高阶段迈进。与此同时,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价格竞争也愈发激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当前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真实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企业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呢?技术创新的方向又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够在价格和技术之间精准地找到那个平衡点呢?带着这些大众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日前蓝鲸科技与科沃斯机器人产品副总裁徐伟强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试图揭开扫地机器人行业发展背后的秘密。
感知与算法的双重挑战
在智能家居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清洁机器人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家庭清洁的得力助手。根据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0亿美元,并且预计到2030年将以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清洁机器人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扫地功能,而是正在加速向多功能清洁设备转型。它能够涵盖拖地、擦窗、清理角落等多元化的清洁场景,更加贴合现代家庭多样化的清洁需求。
不过,感知与算法方面的难题,就像是扫地机器人进一步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据了解,扫地机器人主要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等设备来感知周围环境,但是这些感知设备都存在着性能短板。以红外传感器为例,它的检测距离较短,角度范围也比较有限,对细小物件以及远距离物体的感知能力欠佳。某机构的研究表明,大约40%的扫地机器人碰撞事故是由传感器对特定物体感知失效导致的。这不仅影响了扫地机器人的清洁效果,还可能对其自身造成损坏。
鉴于此,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徐伟强表示:“我们既想做好清洁工作,又想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体验,而智能是辅助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如果智能做得不好,清洁工作也难以做好,它就像是一块基石。那么该如何提升呢?关键在于围绕清洁与便利持续进行优化,深入深耕感知维度,增强机器人对环境的判断能力,明确哪些区域需要清洁,哪些区域无需涉足。这就如同人类不断提升自身感知能力一样,我们也会在这方面持续探索、迭代。”
而路径规划作为清洁机器人的核心算法之一,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常用的A - star算法、Dijkstra算法等在简单环境下表现还算不错,但在复杂环境中,计算量会呈指数级增长,导致其反应迟缓。徐伟强进一步指出:“当感知定位能力提升后,还需要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地面能力,使其在地面运行更加顺畅,提高清洁效率,这同样需要从智能维度寻求突破。”那么,如何从智能维度突破呢?徐伟强透露,将探索多传感器融合和更先进的算法,从后融合到中融合再到前融合,不断思考和研究相关技术和算法,包括引入AI大模型赋能,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行效率和清洁效果。
而这些挑战的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传感器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在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集成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无法完全满足清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需求。另一方面,算法研究侧重于理论突破,在实际应用中的工程化落地面临着诸多难题,如计算资源限制、实时性要求等。”
技术与成本的博弈
从市场大数据来看,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充斥着整个市场。在低端市场,部分入门级扫地机器人价格已经跌破千元大关,有些产品在促销活动期间,售价甚至低至几百元。而高端产品价格则一路飙升,达到四五千元乃至更高。例如,石头P20 Pro售价区间在3999 - 4599元,科沃斯X8 PRO PLUS AI价格在5999 - 6599元。
这种两极分化的价格局面,直观地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新入局的品牌试图凭借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老牌企业为了稳固市场地位,也不得不推出价格亲民的产品。价格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利于消费者,但也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突破困境,技术创新成为扫地机器人企业维系市场竞争力的“命门”。如前文所述,智能化与个性化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持续高强度的技术研发投入。企业需要在三大核心领域持续取得突破:AI算法优化、传感器技术升级以及清洁系统革新。据权威数据统计,头部扫地机器人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在10%~15%区间。
对此,徐伟强对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对研发和技术而言,我们希望实现平台化、模块化,产生规模化效应,这是我持续要做的工作。通过让产品形成规模,带动供应链发展,把量拉上去,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人买得起高端技术产品。”
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同步实施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例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以此降低采购成本。
谈及此,徐伟强感慨道:“今天的供应链还不够成熟,我就把供应链搞定,让产品价格便宜下来。通过创新把量拉起来,解决用户痛点,这里面有很多的循环,我们一定会平衡好这件事。同时,我们深知做产品离不开供应链,因此会着力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通过规模化提升效益;另一方面,积极联合众多生态伙伴与供应链各方,共同聚焦用户痛点与技术难题,携手开展技术创新。”
“一款成功的产品,不仅要凭借先进技术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要契合用户的消费能力,做到让用户买得起。如果一项扫地技术虽然卓越非凡,却标价高达10万元,那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实用产品。我们致力于将技术平民化,通过持续创新,运用算法实现软件与硬件的有机融合,以软件方式高效达成堆量策略。用户关注的是最终结果,我们也将始终围绕这一核心,积极探索,力求在价格与技术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徐伟强补充说道。
本文全面剖析了扫地机器人行业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即感知与算法的挑战以及技术与成本的博弈。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感知设备性能短板和算法困境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同时激烈的价格竞争给企业带来运营压力。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但也要注重成本控制。未来,扫地机器人企业需在感知算法优化、技术成本平衡上持续发力,以实现技术平民化,满足用户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