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详细介绍了中华遗嘱库在12年间的遗嘱咨询、登记保管等情况,深入分析了立遗嘱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地域等特征,重点关注了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及原因,还提及了遗嘱修改与动态管理的趋势,同时阐述了两会代表委员对老年人立遗嘱问题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遗嘱相关问题愈发受到关注。3月21日,《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在北京正式发布,其中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数据的首次披露,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过去的12年间,中华遗嘱库已为572141人次提供了遗嘱咨询服务,登记保管的遗嘱达到357512份,其中生效的遗嘱有12261份。
白皮书指出,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呈现增长态势,这充分表明百姓对订立遗嘱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随着公众对订立遗嘱、预防风险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订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也在连续12年下降,从最初的77.43岁逐步降至67.71岁。
从年龄分布来看,2024年度订立遗嘱人群中,年龄段集中在60至70岁之间的比例为52.9%,且该年龄段人数已连续5年持续增长,成为老年人订立遗嘱的“主力军”。
白皮书还对不同婚恋情况立遗嘱人群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立遗嘱人群大部分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并且集中分布在大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立遗嘱数量占比高达60%。
此次白皮书重点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遗嘱修改、遗嘱管理人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其中,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首次得到披露。
随着老龄化加速与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孤寡老人群体通过遗嘱规划财产的需求显著上升。很多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高达60.28%,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主要集中地,这三地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占比超77%。
在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中,女性占比61.59%,远超男性。33.38%的空巢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为“简化继承手续”,而31.62%则是为了“避免家庭纠纷”。其中,11.59%选择将财产留给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这反映出传统继承模式正在被突破。
数据显示,在2024年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中,孤寡老人立遗嘱占比5.83%,人群同样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占比近85%)。71.59%的孤寡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是“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10.38%是为了“简化手续”,另有9.78%选择将财产捐赠给公益机构。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认为:“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许。”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与灵活性。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老年人立遗嘱的问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提出建言,希望尽快建立“国家遗嘱库”,帮助老年人保管遗嘱、更新遗嘱,避免身后发生继承纠纷。他表示:“这个遗嘱库可以像110一样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让老人了解这个遗嘱数据库,为法院处理有关问题提供支持。”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靳东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不断加深,老人能否留下遗嘱、遗嘱能否顺利执行、老人逝世后遗产能否平稳分配,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此外,白皮书还披露了近年来遗嘱修改与动态管理的情况:修改量持续攀升,遗嘱动态管理呈常态化趋势。截至2024年末,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共有4772人次修改遗嘱,修改遗嘱人数每年逐步增加。其中,81.17%的修改遗嘱的主要原因是分配意愿发生变化,远高于财产变化(13.89%)和家庭结构变动(4.94%)。
中华遗嘱库项目办荣誉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刘桂明表示:“遗嘱修改量攀升,反映了立遗嘱人对家庭成员需求的动态关注,尤其是在再婚家庭和多子女家庭中,遗嘱的动态管理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潜在的家庭纠纷。”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遗嘱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遗嘱内容能够真实反映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本文通过《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的数据,展现了立遗嘱人群的诸多特征及变化趋势,如立遗嘱人群年龄下降、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需求上升、遗嘱修改常态化等。同时也体现了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以及两会代表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这些都反映出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遗嘱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