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深圳口袋公园:家门口的别样风情与城市新未来 深圳口袋公园:小天地大惊喜,开启城市绿色新体验

本文聚焦深圳口袋公园建设,记者实地探访多个口袋公园,展现其独特风格与魅力,同时介绍了深圳口袋公园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路径,探讨其未来升级方向与对实现“公园城市”愿景的助力。

探秘深圳口袋公园:家门口的别样风情与城市新未来 深圳口袋公园:小天地大惊喜,开启城市绿色新体验

▲临近铁路员工居住小区的笋岗火车花园。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正悄然兴起。当人们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打开家门,便能步入一座精致的公园。深圳正以独特的智慧,将口袋公园巧妙地嵌入城市的每一处肌理。这些看似规模不大的口袋公园,却如同城市的“呼吸阀”,功能一应俱全,正逐步重塑着城市的生态界面。

近日,深圳晚报的记者深入探访了多个口袋公园,真切地见证了一场以“见缝插景”为巧思的创新实践,领略到了“微型城市生态体”的独特魅力。

家门口的公园各有各的style

3月19日,记者来到了罗湖区的笋岗火车花园。踏入其中,一条模仿铁轨的园路系统映入眼帘,它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火车廊架、火车头打卡墙和车窗驿站,瞬间让人穿越回蒸汽火车的那个年代。据社区居民介绍,这里的前身是笋岗火车站旁的一块荒地。在相关部门的精心规划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设计之下,这片曾经被人遗忘的废弃用地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已成为一座荣获多项设计奖项的口袋公园。

尽管沙坑边缘已略显磨损,但这里依旧是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位正在陪孙女玩耍的退休工程师李先生感慨地说道:“这里不需要崭新锃亮,有生活痕迹的空间才更有温度。”

而在龙华区的鹭湖瓷园,午后的阳光洒在湖蓝色的陶瓷装置上,泛着粼粼波光。以“国瓷诞生记”为主题的瓷文化科普墙,静静地诉说着国瓷制作的秘密。这座公园被精心划分为治愈花园、探索剧场、社区剧场和屋面篮球场四个场地,为附近居民提供了非常完备的休息场所。其中,探索剧场更是别具匠心地将“瓷杯”融入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尽情玩耍的过程中,感受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十年后社区公园将达1213个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市的公园总数已经达到了1320个。而这一数字的持续增长,离不开近年来深圳在创新建设新型开放空间——口袋公园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根据深圳市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深圳将精准增补500米社区公园与口袋公园,致力于实现全市85%居住地步行500米可达公园的目标。到2035年,规划社区公园数量将达到1213个以上。

3月20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主任工程师李晓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口袋公园作为深圳市公园融城建设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针灸式微更新”激活城市的碎片空间,从而实现生态、功能与人文的有机融合。这些微小却坚韧的绿色空间,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重构着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深圳这座超大高密度城市也能拥有推窗见绿、转角遇园的美丽风景。

李晓君分析指出:“与一般公园相比,深圳口袋公园更贴近居民生活圈。”在极小的空间内平衡多功能需求与可持续运营,是口袋公园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融入市民参与,深圳采取了全过程共建机制和分类型运维共治等关键路径,全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李晓君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居民区周边可以深化社区共建,鼓励居民参与设计并组建志愿团队认领维护;在商务区周边则可以联动企业引入商业活动,形成“运营反哺管养”机制。他期待,未来深圳口袋公园能够向“全生命周期活力空间”升级,通过生态韧性设计、文化元素植入、智能互动设施营造等手段,打造出兼具生态、人文与社群价值的城市微空间,助力深圳实现“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

本文介绍了深圳口袋公园建设成果,展示了笋岗火车花园、鹭湖瓷园等口袋公园的特色。同时阐述了深圳口袋公园的发展规划,分析了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表达了对其升级为“全生命周期活力空间”、助力实现“公园城市”愿景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462.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