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江浦路街道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包括通过贴心服务凝聚新就业群体、推动社区从“一脉三园”到“一脉三员”的升级以及利用“多格合一”模式解决停车难题等内容,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成效与创新。

“小张书记,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回忆起快递驿站负责人刘洪铁提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幕,江浦路街道总部街区党支部书记张怡至今仍记忆犹新。曾经的刘洪铁只专注于跑单量,觉得“每天时间都不够用”,然而现在的他却主动询问“我能为街坊邻里做点啥”,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还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么,刘洪铁究竟是如何在基层治理的影响下,实现自己的“红色觉醒”呢?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江浦路街道,这片曾经孕育了百年厂牌“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和上海老字号“民光被单”的工业热土,如今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社区”。在这里,党建全覆盖的布局以及“多格合一”的聚焦模式,让治理更加精细,执行力更加到位,处置链更加简短。江浦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孙红兵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让居民们不仅能享受社区的服务与便利,更愿意为社区的发展一起谋划和出力,实现基层治理从‘单项服务’到‘双向奔赴’的转变。”

贴心服务 凝“新”聚力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张怡是一位开朗外向的“80后”,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但当她刚上任江浦街道总部街区党支部书记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如何迅速和大家拉近关系?怎样让大家愿意和我沟通并袒露心声?又该如何帮助沿街店铺解决实际困难?”带着这些疑问,她按照“五线谱”工作法的要求,“冲在第一线”“绘就风景线”,用真心去走近众多骑手小哥。

张怡发现,骑手小哥们中午和晚上是最忙碌的时候,几乎脚不沾地,一直在路上奔波。而上午十点和下午两三点,是他们相对空闲的时段。“我就想利用这些时间,为骑手小哥们做点事,拉近和他们的关系。”张怡说道。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出门在外,每逢佳节,骑手们更加思念亲人。张怡便结合各个传统节日,为骑手小哥们准备一些早点心或下午茶,像水饺、汤圆、青团、粽子等。有时间的时候,她还会和骑手们一起动手制作,没时间的话,也欢迎骑手们路过时来尝一尝。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骑手们,愿意到党群服务站歇一歇、尝一口点心,聊聊天。新就业群体对党群服务站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张怡成功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与街坊邻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仅骑手小哥就组织了两个微信群。

张怡还积极分享街道的各类资源,比如团委的爱心暑托班、工会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点、妇联的女性骑手关爱包等,让新兴领域群体真正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她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组织活动,以前担心没人参加,现在却苦恼空间不够、物料不足。”

骑手小哥们也成了张怡的“千里眼、顺风耳”。谁家老人身体不舒服了,哪里有建筑垃圾乱堆放,哪家店铺和顾客发生纠纷了,张怡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三伏天里的一瓶水、一根冰棍,冬天里的一副手套、一条围巾,虽然东西不贵重,但被人关心的感觉太温暖了。”正是这种贴心的服务,让刘洪铁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街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郑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家门口有服务,就相当于在家门口建了阵地。在群众身边的党支部的服务、关爱和凝聚下,新兴就业群体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聚善集美 “一脉三员”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早在2018年,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就通过将打虎山路1弄、辽源西路190弄和铁路工房三个小区“破墙合体”,实现了“一脉三园”,诞生了空间更大、绿化更美、物业服务更完善的辽源花苑小区。在五环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通过成立议事会、合并业委会、统一物业费等举措,携手几百户居民实现了三个小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再到治理空间的“三合一”。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聚善集美没有止境,基层治理的探索也不会停歇。近年来,五环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以“邻距离”睦邻楼组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从“一脉三园”到“一脉三员”的升级。通过吸纳年轻人积极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身体力行,为每一个楼栋配置三名年轻专员:企划员、安全员和信息员。这不仅吸引了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更进一步织密了楼组治理体系。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据了解,五环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牵头召开了4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上百份,深入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在楼组长的带领下,各楼组根据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年龄、特长等要素,推选了年轻志愿者骨干担任“三员”,明确其服务内容和职责。就这样,一支由63位有热忱、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居民组成的特色专员队伍正式成立了。

从“楼组公约”的宣传教育,到组织“换‘乐’共享”活动、社区运动会,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了社区建设的力量和正能量,更激活了社区治理的“新动力”。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在五环居委会担任楼组长二十多年的张玲娣感慨地说:“楼组建设需要人气,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一起想事情、做事情,楼组建设自然就会好起来,邻里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和睦。楼组好了,社区自然也就好了。楼组居民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楼组和社区建设就能迈出一大步。”

江浦路街道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接下来将放大这一经验,对六个老旧小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打造“六区合一”的亮点项目。

多格合一 化解难题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江浦路街道是一个典型的“新、老、旧”三合一社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辖区内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停车位缺口巨大。仅封闭式管理小区内登记的车辆就有7000多辆,而整个街道的停车位仅有3200余个,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涌现。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呢?在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的过程中,提出要聚焦统筹功能,及时发现网格治理中的问题,并动员多种主体联动联勤,高效处置热点难点问题。江浦路街道制定标准、协调资源、互相融通,通过“共享停车”的方式破解了难题。

随即,1 + 4“五星”停车位共享共治模式出炉。“1”即紧扣一个大逻辑:党建引领;“4”即遵循4个小逻辑:把握市场逻辑是基础、理顺治理逻辑是关键、建设制度逻辑是核心、用好数字逻辑作保障。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街道经过走访调研,确定了“三个合理”的原则:一是收费标准要合理,收费不能比小区内高太多,不能超出居民承受范围;二是停车时间要合理,大部分居民是工作日晚上和节假日需要停车,共享车位的停车时间要能满足居民正常的停车需求;三是车位数量要合理,车位数量太少不仅受益面太窄,且沟通协调成本太高。

依据这三个原则,“网格吹哨、部门报到”,上下都行动起来了。江浦路街道拉上区民防办、区建管委、租赁停车场的物流公司和居民区负责人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共享停车的机制。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完善了包括收费机制、准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等在内的六项停车机制。

江浦公园地下停车场的100个共享车位就这样向周边居民开放了。本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由于初期是通过线下方式办理停车手续,不仅麻烦,而且居民知晓度还不高。

网格细密、治理融合,离不开技术支撑。江浦路街道与车库管理方和第三方技术团队共同开发了“共享停车线上预约小程序”,通过数字技术为共享停车赋能。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通过小程序,居民可以随时查看车位空余情况并进行在线预约,无需再为寻找停车位而奔波,在线缴费也更加安全便捷。管理方则通过小程序能随时查询用户数量、居民预约记录并在线审核,分析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极大地提升了共享停车的效能。

江浦路街道: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走向“双向”

如今,江浦路街道的共享停车位已经突破了400个,较好地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江浦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卢佳谈到,党建引领下“多格合一”通过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对政府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的主体进行有效整合,强化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使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需求被关照、意见被尊重、问题被解决,增加了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正如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在《创造“人民建”的新业绩 拓展“为人民”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促进各级干部从“管理城市”到“服务人民”的思维转变、从“政府主导”到“人民共建”的思维拓展、从“短期谋划”到“长远发展”的思维延伸,推动这一重要理念转化为指导人民城市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战略举措。

本文围绕江浦路街道的基层治理展开,通过贴心服务凝聚新就业群体,推动社区治理升级,以及利用“多格合一”模式解决停车难题等方面,展现了该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299.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16:03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