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火电 + 熔盐”储能项目的建设进展、技术原理、项目特点、背景以及投运后的积极影响等内容。
3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的“火电 + 熔盐”储能项目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主厂房最后一根钢梁成功吊装完成。这标志着国内最大规模的“火电 + 熔盐”储能项目主体建设宣告完工,正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熔盐储热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所在。它巧妙地利用熔盐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来实现热能的存储。具体而言,在电网腰谷时段,即便火电机组依旧正常运行,也能够抽取一部分蒸汽输送到熔盐储罐内,将能量储存起来。而当用电高峰来临或者需要进行深度调峰时,再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宿州电厂的“火电 + 熔盐”储能项目在储热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采用了390℃高温和190℃低温两个熔盐储罐进行储热,储热的主要成分是三元熔盐,设计储热容量高达1000兆瓦时。项目建成后,通过主蒸汽、热再、四抽三路抽汽储热技术,成功实现了热电解耦。这一技术突破解除了供热对机组压低谷、顶尖峰能力的束缚。在保证最大供热量的情况下,机组调峰能力能够降低至30%额定发电负荷。当需要以100%额定发电负荷运行进行顶尖峰时,储热系统可以提供供热蒸汽,实现连续供热4小时;在压低谷30%额定负荷下,也能连续供热5小时。同时,该项目的对外供热能力大幅提升,达到了410吨/小时,相较于原来的供热能力提高了260吨/小时。
宿州电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地处城市主城区,是典型的城市热电厂。厂内的两台装机35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承担着供电和供热的双重重要任务。早在2022年,该厂就启动了“基于熔盐储热的煤电灵活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同年,该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并获得了1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该项目的重视和支持。
该项目投运后,将带来诸多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机组“调峰”与“供热”之间的矛盾,提高电网的稳定性,还将有助于消纳电厂周边区域的弃风弃光电量,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煤电机组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促进煤电机组从“电量供应主体”逐步转变为“电力供应主体”,为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经专业测算,该项目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度。从环保和能源节约的角度来看,折算下来每年可减少3.2万吨标煤使用量,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同时,该项目还能增加供热能力220万吨/年,这相当于能够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的用热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介绍了宿州电厂“火电 + 熔盐”储能项目主体完工进入调试阶段,阐述了熔盐储热技术原理、项目特点,回顾项目背景,强调其投运后能解决调峰与供热矛盾、提升新能源消纳等积极影响,还说明了项目在环保、供热等方面的效益。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