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刘鸿儒:为中国金融市场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离世,金融改革历程再添悲音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先生于3月14日中午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同时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在金融领域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中国金融改革诸多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深切哀悼!

3月14日,券商中国记者得到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先生于今日中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

据公开资料显示,刘鸿儒出生于1930年11月,是吉林榆树人。他在1947年9月就投身革命工作,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之后于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专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的刘鸿儒,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奉献自己的力量。1979 - 1980年,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并担任副行长一职。1980 - 1989年,他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主要负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1990 - 1992年,他出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主管金融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和住房体制改革等重要方面。1992 - 1995年,他创建了中国证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同时,在1992 - 2002年,他还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此外,他在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1980年创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一直担任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创办了中国金融学院,并担任院长至1992年;1997年被香港城市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名誉博士学位;2012年3月29日,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刘鸿儒著作颇丰,著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变革——中国金融体制发展六十年》等9部专著,另外还主编了20多部著作,翻译了两部作品。

他还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1992 - 1995年担任证监会首任主席期间,面对初创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刘鸿儒提出了“开荒铺路修轨道”的理念。当时的市场狂热且不规范,他如同“救火队长”一般,在证监会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比如推出B股市场、H股、期货市场以及推动国企海外上市等。

2020年12月,刘鸿儒发表《首批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带来了什么?》文章指出,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探索出了国有资产剥离、评估、折股办法以及主辅分离的改制模式;董事诚信责任、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独立董事制度、分类投票制度等理念和制度在A股市场的应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法律制度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这些都成为了此后我国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股份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财富。

刘鸿儒还表示,对于香港市场而言,自1993年青岛啤酒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以来,大量内地企业的上市,促使香港证券市场从一个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的市场,转变为企业股份种类更加多元、产品更加丰富的市场。借助于H股和内地因素,如今的香港市场已经稳居世界十大证券市场之列,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0年10月,在谈到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刘鸿儒认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始于银行,而银行改革的第一步是分设四家国有银行,从农业银行到中国银行,再到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这四家国有独资且受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专业银行,有着官僚机构的特点,相互争抢地盘、不讲效率、吃“大锅饭”,但它们又是金融界的绝对主力军,其面貌不改变,金融体制改革就难以推进。

那么现行体制该如何改革呢?刘鸿儒认为答案是股份制。他觉得股份制是国有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和金融企业分离的较好形式。然而在当时,股份制还未被列入中央文件,仅在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不同形式存在,所以要让四大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难度极大。

2018年10月,刘鸿儒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访问时提到,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股灾和重大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地会不断发生。既然风险无法避免,监管机构的任务就是尽量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在发生后尽量降低损失,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为监管的永恒使命。

刘鸿儒先生一生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金融体制改革、证券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工作和深刻的见解。他的离世是中国金融领域的一大损失,但其留下的思想和实践成果将继续影响和推动中国金融事业的前进。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896.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