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西和南宁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先介绍了广西出台的《广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及国家版《条例》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的法律保障,明确了古树名木的定义和分级保护标准。接着讲述南宁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如众多有故事的古树。最后阐述南宁在保护古树名木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等,展望了国家版《条例》施行后南宁古树名木的保护前景。
《条例》实施:为古树名木披上法规护甲
古树名木,宛如镶嵌在华夏大地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记忆。广西,作为森林资源大省,其古树名木资源极为丰富,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早在2017年,广西就展现出前瞻性的保护意识,出台并实施了《广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一举措犹如为古树名木构筑了一座坚固的法律堡垒,为它们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准古树的认定方面,广西独具匠心。将树龄80年至99年的树木列为“准古树”,尽管这些树木尚未达到古树的严格树龄标准,但作为古树的后备资源,它们享受着与三级古树相同的保护待遇。这种富有远见的保护策略,体现了广西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深度思考和长远规划。
广西林科院高级工程师林建勇指出,国家版《条例》的出台意义非凡。它对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专门性法规的空白。这一法规的实施,无疑为更好地守护古树名木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法律支撑。
那么,究竟树龄达到多少年才能荣膺“古树”的称号,哪些树木又能被尊称为“名木”呢?《条例》明确规定,100年是一株树晋升为古树的重要门槛。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但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而名木,则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此外,依据《条例》规定,不同树龄的古树实行分级保护制度。树龄500年以上的,享受一级保护的最高待遇;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实行三级保护。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一律实行一级保护,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探清家底:南宁古树名木1.3万余株
在南宁这座被誉为“中国绿城”的城市里,参天古树宛如一个个绿色的精灵,点缀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景色,更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和岁月的记忆。
数据显示,目前南宁全市共登记建档古树群43个,古树名木1.3万余株,树种丰富多样,涵盖了高山榕、秋枫、小叶榕等。每一株古树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变迁,每一株古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在南宁市第五中学,有2株名木——毛红椿,它们已经生长了半个多世纪,见证了中柬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1965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柬埔寨政府赠送给中国政府一批红椿木树苗,周总理心怀深意地把它们分送给了广东和广西。后来,有2株被移植到南宁市第五中学,从此在这里扎根生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总理树”,承载着两国友好交往的美好回忆。
扁桃树作为南宁的市树,有着极高的城市象征意义。为了拯救那株拥有400多年树龄的“扁桃王”,园林专家和技术人员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延长它的寿命。他们用“扁桃王”身上的枝叶进行培养,成功培育出了108株新扁桃树,寓意着“108罗汉”。如今,这些新扁桃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仿佛在接续传承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基因。
在隆安县南圩镇三宝村委会龙内屯后山的石灰岩山上,一株约1730年树龄的蚬木傲然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它的树干基部已经中空,形成的空洞足以容纳10人站立,而其树根处地势陡峭,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然而,这株蚬木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堪称古树界的一大奇迹。
在西乡塘区坛洛镇同富村岜池坡祠堂后,有一株树龄约700年的高山榕。树上悬挂着一口古钟,被树枝紧紧缠绕,古钟与古榕树合为一体,形成了“树抱钟”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
西乡塘区坛洛镇同富村约700年高山榕,形成“树抱钟”的奇观。记者 宋延康 摄
一树一策:“保护性移植”或“就地保护”
古树,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生命力。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古树名木历经无数风雨沧桑,能够顽强地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它们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更承载着居民们深深的记忆与乡愁。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有生命的文物”,成为了南宁面临的重要课题。南宁严格按照《广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致力于让每一株古树都能“老有所养”。
南宁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梁月芳介绍,近年来,南宁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政府指导、社会监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机制,为每株古树精心制作了保护牌,并签订了养护协议,确保每一株古树的保护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的人。
同时,南宁市开展了详尽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为每一株古树名木建立了包括树种、位置、树龄、生长势等在内的完整档案。依托“广西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古树名木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巡查,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如今,每一株古树名木不仅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还配备了专门的养护小组,为它们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此外,南宁不断加大古树名木管护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相关部门根据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对衰弱、濒危的古树名木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救治或复壮工作。自2022年以来,南宁市累计投入古树名木管护资金256万余元,用于支持日常养护、抢救复壮、“破硬化”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抢救复壮古树名木408株,实施古树名木“破硬化”346株,有效改善了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
对于建设项目涉及古树的情况,南宁采取了“保护性移植”或“就地保护”的科学措施。在双拥路与桃源路交叉路口,2株有着200多年树龄的小叶榕屹立在川流不息的岔道中央。多年前在白沙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这2株古榕树,建设者们多次调整设计方案,最终选择为古榕树让路,成为了“桥让树”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为古树让道的人文关怀。
在双拥路与桃源路交叉路口屹立着2株树龄200多年的小叶榕,成为“桥让树”的典型案例。(资料图) 记者 黄红锦 摄
南宁五象新区积极推动“古树示范见新区”专项行动,创新推出“带古树保护方案”,建成了阳光城大唐檀境等一批保护与利用的示范项目,有效落实了古树的“就地保护”。南宁市林业局副局长黄棉表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南宁市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将监测与管护紧密结合,兼顾发展与保护,在科学移植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随着国家版《条例》正式施行,保护政策不断加码,南宁的古树名木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绵延传承这座城市独特的“绿色记忆”。
本文围绕广西和南宁的古树名木保护展开,介绍了相关条例为保护提供的法律保障,阐述了古树名木的定义和分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南宁丰富多样且富有故事的古树名木资源,重点讲述了南宁在古树名木保护上采取的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建设与保护协调等措施。国家版《条例》的施行将进一步推动南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使其更好地传承城市的绿色记忆。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596.html